第661章

罗雁行没有见到那场景,自然对陌生人的悲哀没有想法。

回到店里,她麻利地关了门,与宋英一道往后面去。

忽地,她想起一事,便打趣道:“那个卢旭考了第一名,你后悔了吗?”

“后悔什么?”

“如果你没有给卢家支招,那个卢旭就进不去考场,这次的院试头名不就是袁清的了。”

宋英摇头:“不后悔,卢家以患者的身份来找我,我作为大夫,想法子救治是应该的,至于他们能考多少名、考不考得上,全凭他们自己的本事,与我无关。”

“你就不担心袁清心里怪你么?”

“他不会。”宋英想也没想,脱口而出。

顿了下,她又道:“如果他罔顾我作为大夫的职责,将自己的无能怪在我身上,那他就不值得我喜欢。”

“你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等你们定亲后,袁家肯定有人拿这件事情说嘴,你有个准备,该怼的时候就怼,不要看在袁清的面子上委屈自己,这门亲事不成咱就换一个。”

宋英放下糖糖,笑着挽着她的手,“放心吧,我不会让自己受委屈的。”

“喵~喵~”

“这粘人的,抱抱抱,马上就抱。”说着,宋英赶紧又将糖糖抱起来,继续摸它的脑袋。

罗雁行也伸出手去摸糖糖,并道:“袁清有说什么时候说服他家里人来提亲么?”

宋英面上微红,“哪有这么着急的,他才刚中秀才呢,怎么着也要等个把月,而且这段时间他要忙的事情可多了。”

不想,她猜错了。

报录人比他们更早一步到清水县,袁清回去的路上,遇到的村民纷纷向他道喜。

等到回到梧桐村,还未进门,就看见他家地上满满的鞭炮碎屑,里面更是人声鼎沸,热闹得不行。

他在众人的簇拥下,先是到堂屋里祭拜祖宗们,因王先生早被自家长辈们请了过来,他也不用特意去王家,拜完祖宗转身又向王先生呈上六礼,拜谢他的教导。

这一次,与府试放榜那次一样,一直热闹到半夜,人们才散去。

陶氏难得大方一回,不为孙子看书也点了蜡烛,她欣慰地看着袁清,眉梢眼角都流露着满意:

“我陶彩霞嫁不成读书人又怎样,我孙子是秀才了!还是十五岁的秀才!我看以后谁还敢笑话我!”

其夫袁传芳摇着蒲扇瘪了瘪嘴,“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还提它做什么。”

陶氏瞪眼,“老子高兴!你管得着么?要是你争气,老子也不至于黄土都埋到脖子上,才终于把这口恶气出了!

也就是那个死老太婆不在了,不然的话,老子一定要把她喊答应了问,老子究竟有没有那个命!”

这是陶氏的心结,当年她未出嫁前,与村里一个念书的青年看对眼了,可那青年的家里不同意,还说陶氏一辈子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

陶氏要强,嫁不成读书人,她就自己供养一个出来,丈夫不行就儿子,儿子不行就孙子,熬了大半辈子,总算是快要熬出头了。

袁清想了想,道:“奶奶您很多年没回娘家,不如明儿我陪着您回去,亲自把这件喜事告诉舅爷他们,您也亲口去跟王爷爷夫妇说一声。”

陶氏有些心动,却还是摆手道:“专门为他们俩回去,那不是给他们脸了么。明儿我忙得很,哪个有空搭理他们。

对了,忘了跟你说,我们今儿与你二爷爷他们商量过了,先前就说等你考中秀才办几桌席面,请亲戚和乡亲们来热闹热闹。

我想着既然要办,就定在后日,有了礼金,你去府城手头也宽裕些。

明儿你去请你外婆舅舅们,你爹去通知你两个姑姑,我和你娘去城里买肉买菜回来。”

陶氏安排这些事情一向周全,袁清没有什么不放心,他想到这些年陶氏为他们父子三人的操劳,不由道:“奶奶,这些年您辛苦了,以后我来养家,只要再给孙儿几年时间,定让您当个官家太太,不必再辛劳干活。”

陶氏的眼眶蓦然就红了,这些年她知道乡邻们在背后是怎么说她的,说她好强、没那命硬要争,将家底都折腾光了。

午夜梦回,她也曾反复想过是不是该放弃,是不是自己真的没有那个命?

可到底是不甘心呀,她不信她陶彩霞一辈子就只能做个农妇,只能没日没夜的干活,尽管当初嘲笑她的那家人,现在也仍是农户,可她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辛苦这么多年,死老头子和儿子都曾埋怨她的严厉好强,只有这个孙儿,清楚她的不甘与辛苦。

她将涌动的泪意逼回去,“只要你争气,奶奶的辛苦就没有白费!”

袁清认真道:“我一定争气,考举人、考进士,给您挣个诰命回来!”

陶氏越发欣慰。

袁清眸光闪了闪,看向一旁的袁传芳:“爷爷,我想单独跟奶奶说些话。”

袁传芳气得吹胡子:“嘿,还把我当外人了,我是你爷爷,是她的丈夫,你们俩说话我有什么听不得的?”

陶氏偏过头,眼睛一瞪,袁传芳立刻不说话了,一边起身往外走,一边将手中蒲扇摇得呼呼响。

等他出去,陶氏这才慈爱道:“要跟奶奶说什么话?”

袁清斟酌着语言,“奶奶,我的亲事……”

他刚开了个头,陶氏就立刻追问:“是不是有人想与咱家结亲?谁家?知府、知县还是申状元家?”

陶氏心情很复杂,虽然他们一早就打算等孙子中了进士后,再在京城给他求娶个高门贵女,可她的心里也是没底。

一来,中进士很难,不知道孙儿要多少年才能考上,若三四十岁才考上,想来也求娶不到品性好的贵女,又耽误传宗接代;

二来,她也担心京城的高门贵女瞧不上自家孙儿,这样一来,岂不是耽误孙儿的婚事。

所以,她也想过求娶本地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本地最大的官也就是顺庆府的知府,对孙子以后的官场之路助力小,但对前期的举业能有帮助,也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