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刘禅这句话,范成大整个人都懵逼了。
大宋的翰林学士,只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便是科举考试的前几名。
但就算是前几名,也得通过馆阁选拔之后,才能进入翰林院。
而且进入翰林院,距离成为翰林学士还有很远的距离。
刚进翰林院的学子,一般会授个校书郎之类的职位,然后一步步升职,混到顶点才能成为翰林学士。
第二个来源,便是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经重臣推荐,皇帝批准之后,才能进入翰林院。
然后同样要一步步的晋升,最后才能成为翰林学士。
而第三个来源,便是皇帝特召。
这种情况极少,一般是名扬天下的神童,而且还要通过专门的神童试,才有可能会被皇帝特召。
比如名扬大宋的婉约词宗师晏殊,但是从这个渠道进入翰林院,并最终成为翰林学士。
范成大认真在心里对比了一下,然后,更懵逼了。
我是科举的前几名吗?
是个屁!
非但不是前几名,甚至都快成倒数了。
我是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吗?
是个屁!
我特么一天班没上呢。
那我是名扬大宋的神童吗?
勉强.......也算不上。
自己确实从小被夸神童,但也就是在老家一带有点儿名气而已。
放在整个大宋,还真排不上名号。
比如有个叫虞允文的,苏大学士的老乡。
人家的神童之名,可比自己响得多。
所以,自己特么的到底是怎么在一个条件都不符合的情况下,直接原地起飞,一步跨到别人奋斗的终点,成为翰林学士的?
哦,懂了。
官家是要让我找到那个叫大秦的地方,然后给他们传教。
可是官家,我再怎么说也是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人。
你拿翰林学士来考验我,我......根本经不住考验啊。
一想到这个,范成大干脆也不扭捏了。
“微臣谨遵圣谕,定不让官家失望。”
听见这句话,刘禅一下子乐了。然后,从袖子里拿出来一块牌子就递到了他跟前。
“官家,这是什么?”
“这是采风使的令牌。
你离开大宋以后,除了你带去的护卫之外,朕会另外安排人暗中保护你。
这些人平时不会干涉你的任何作为,当然也不会给你提供什么帮助。
但如果你在外面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或应对不了的危险,就根据约定的暗号把这块令牌拿出来,他们自然会献身。”
听到这个,范成大激动的泪都下来了。
“臣拜谢官家隆恩。”
但他刚谢完抬起头,就见刘禅又拎了一块令牌举在了他面前。
“还......还有?”
“那当然。
这个是皇家商行的令牌。
拿着这个令牌,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拿到你需要的经费。
你的经费无人审计,也没有上限。
只要你觉得需要,凭着这个令牌拿钱便是。”
一听这个,范成大哭的更凶了。
“官家您放心,臣就算是死在外面,也绝对不辜负您的期望。”
他这么一说,刘禅那是相当的满意。
但是,他正准备好好勉励对方几句呢,却见范成大眼巴巴的抬起了头。
“官家,还有啥福利没有?”
听到这话,刘禅顿时愣在了原地。
然后,在他的注视之下,转到了他身后。
再然后,一脚踹在了对方屁股上。
“滚!
翰林学士的俸禄,会定时送到你家里。
你的一家老小,朕也会亲自派人照顾。
至于你的爵位,朕也给你准备好了。
但是,在你配得上这个爵位之前,不要让朕看到你。”
被刘禅一脚从御书房踹出来之后,范成大乐的是牙不见眼。
但其他人的心情,可就复杂了。
这次科举录取的人数,达到了三千九百八十六人。
而技术科那边则更夸张,达到了六千三百二十八人。两个考试加起来录取的人数,达到了大宋立国以来,录取人数的一半儿。
比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时间录取的人数,还要多三四千人。
毫不夸张的说,此次录取的规模创下了科举制度兴起以来的绝对记录。
等榜单出来那一刻,京城里的鞭炮声就没停过。
就算那些没考上的人,此时也是相当的激动。
虽然他们这次没考上,但如此大规模的录取,他们只要勤学不辍,早晚有中举的那一天。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国家开疆拓土带给他们的好处。
如果换成以前的话,他们就算想破脑袋,也不敢想国家能在一次考试之中,就录取这么多人。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有了新的烦恼。
随着榜单公布,前几名的答卷也慢慢流传了出来。
通过对这些答卷的分析,再对比自己的答卷,他们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
凡是名次靠前的答卷,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几乎都是在朝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延伸。
延伸的越合理,可行性越高,各次就越靠前。
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基本功要扎实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朝廷的政策相当的了解。
他们犯难的地方,就在这里。
正常来说,想要了解朝廷的政策,有两个渠道。
一是在学习之余,多收集多观察多分析。
但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收集到施行于自己本地的政策。
如果想要收集其他地方,尤其是边境地区的政策,则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还有金钱。
但就算这三样全都具备,收集的东西也不一定齐全。
除了这个途径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途径,便是誊抄朝廷的邸报。
按理说,大宋朝的学子们,在这一方面要比其他年代的学子幸福的多。
因为大宋朝原则上,是允许学子们誊抄非机密的邸报的。
但允许归允许,到了执行层面,就又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毕竟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也不只是一时一地的特例。
所以,也不知道是谁突然间冒出来的想法。
要是朝廷能把各地的政策汇编成册公开发行,方便学子们随时查阅,那该省多少事啊。
甚至,就算要我们出点儿钱购买,我们也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