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盛夏,互联网概念在美国如日中天,骄阳似火。受美国影响,欧洲、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正在酝酿互联网产业的新浪潮。
亚太新闻网是香江企业,从5月份开始,《明报》便率先报道了亚太新闻网即将赴美上市的消息,成为香江市民和商界关注的焦点。
期间,香江证监会副主席兼运营总裁史美伦亲自登门拜访,希望能将亚太新闻网留在港股上市。
互联网是新兴产业,亚太新闻网又是本土诞生的第一家成规模的互联网公司,香江方面自然是希望它能够留在香江的。
不过问题是亚太新闻网的情况根本不满足港股目前的上市条件,史美伦的意思是希望亚太新闻网可以推迟上市。
她现在正在推进港股创业板的建立,到时候可以让亚太新闻网成为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
“港股创业板第一股”的名头听起来很好听,但陶玉书可不觉得这值得亚太新闻网推迟半年甚至是一年上市。
事关亚太新闻网的未来发展和融资大计,陶玉书最后还是婉拒了史美伦的请求。
如今,亚太新闻网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度成为香江媒体报道的热点。
这段时间以来,香江政府正与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争夺港元定价权,恒生指数暴跌。
大多数港股上市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了大幅度下跌。
作为亚太新闻网的母公司,明报企业的股价却在此时一枝独秀的逆势上涨。
与此同时,亚太新闻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消息也在内地广为传播,消息并没有在大众当中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刺激了许多正处于萌芽期的中国互联网新秀们。
夜晚的燕京,张树新开着车从郊区回家,窗外大雨滂沱,雨水遮住了视线,即便开了远光灯也无济于事,所有的车子都在减速慢行。
视野里一片迷茫,就好像张树新此刻的心情。
95年成立的瀛海威在刚开始的两年里,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网站的月收入不断下跌,亏损正在不断扩大,却始终没有找到盈利方向。
窗外的大雨迷途仿佛就如同今天的瀛海威,张树新开着车,心中一片茫然。
“……于7月20日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亚太新闻网今日股价持续震荡,截止美股收盘,股价维持在13美元,总市值来到2311亿美元。这是目前美股市场互联网版块第9大市值的公司……”
收音机里的播报声带着些许杂音,大概是雨势影响的。
“上市啊~”
张树新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叹,满脸失落,也不知道瀛海威有没有走到纳斯达克那一天的机会。
在张树新感叹失落的时候,曾经和他一起接待尼葛洛庞帝访华的张朝阳却信心满满。
尽管现在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但光大大厦20层的搜狐公司办公室依旧亮着灯。
昨天晚上,新生的搜狐网站刚刚进行了一次网站更新。
搜狐的第一位员工何劲梅正在搜集用户们的反馈意见,这次网站更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张朝阳知道,他的搜狐距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张总,人家亚太新闻网上市市值一下子就有二十多亿美元,我们什么时候能上市啊?”
忙碌之余,何劲梅问张朝阳。
“别担心,3年之内我们一定也会走到纳斯达克的。”
张朝阳如此充满信心,除了是因为搜狐现在的发展良好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为搜狐找到了一家大金主。
搜狐的原名是爱特信,是张朝阳在尼葛洛庞帝等天使投资人的帮助下在1996年7月建立的,当时他拿到了225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但这笔钱用的很快,仅仅半年时间就花光了。
之后张朝阳不得不进行第二轮融资,但事情远比他想象得要艰难,融资不顺,他只能依靠过桥贷款坚持。
直到去年年末,他才终于找到了第二笔融资。
这次的投资人是一家来自于硅谷的风头机构,名字很有意思,叫“x”。
张朝阳在接受融资之前跟美国的朋友打探过这家公司,听说是硅谷这两年冒头最快的风头公司之一,连续投资了zip2、雅虎等几家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当红公司。
x的融资给的很痛快,这一轮融资张朝阳拿到了220万美元。
并且x的投资经理还表示看好他们公司的未来发展,如果后续公司有融资需要的话,x也会优先考虑投资。
有了x公司的支持,张朝阳对搜狐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坚信他一定会带领搜狐走向纳斯达克,就像这两天被媒体们连篇累牍报道的亚太新闻网那样。
7月24日傍晚,百老汇大街的霓虹次第亮起,闪耀了纽约的天空,位于西41街208号的尼德兰德剧院门前散落着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
百老汇每年的旺季是在9月到次年6月,这段时间也被叫作演出季。
在此期间,百老汇的剧院们会推出新作、复排经典剧目以及热门的改编剧目,大批的舞台剧爱好者、游客也都会这个时候光顾百老汇,将这条街区挤得水泄不通。
而眼下的七月下旬,属于百老汇的“非演出季”,人气较之每年秋冬和春季的旺盛差了很多。
《父亲》之所以会挑在这个时间首演,也是经过了慎重的考量。
根据去年5月百老汇联盟的报告,1996年圣诞周,百老汇卖出了将近1400万美元的演出票,打破了其周销售额历史记录。
整个1996~1997演出季,百老汇的演出票房总收入达到了5亿美元,这个数字值得百老汇的所有创作者和制作人骄傲,但不包括话剧从业者们。
因为在这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当中,话剧只贡献了不足20。
曾几何时,商业话剧一度是百老汇的主打招牌,现在却濒临绝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百老汇的观众结构在过去这十几年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外因是百老汇涌入了大量的外来游客,这些游客80以上都来自纽约市以外的地区。
他们想看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演出——《猫》《歌剧魅影》《芝加哥》《日落大道》……
相较于音乐剧坠落的大吊灯和游泳池,话剧并不能满足游客们所需要的感官刺激。
内因则是这些年来纽约的中产阶级、年长者和上西区的犹太人正在经历外迁潮和死亡潮,昔日为中产、知识分子阶层所钟爱的话剧,正在大量失去观众。
“那些非营利性剧院组织——公共剧院、林肯中心剧院等,他们也一直都在制作话剧并且被引入百老汇,但数量远远不够。
百老汇当时倡议组成一个由戏剧制作人、剧院业主和演员工会组成的联盟,为补贴话剧作品东奔西走,四处游说。
但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英国人来了。
他们带来了一批别出心裁、直击人心的话剧和最顶尖的演员,好莱坞现在都快被这帮演员给攻占了。
我们尼德兰德在戏剧方面主要是以音乐剧制作为主,但这几年舒伯特集团大手笔的引入英国话剧和演员,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一部像《无战之争》《天窗》那样的经典作品撑场面,《父亲》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
眼下这个时间节点,距离百老汇重新火热起来还有一个多月,没有那些火热的音乐剧抢夺观众、没有那些不懂行的游客,反而更有利于《父亲》的公演。”
林朝阳带着一家人来尼德兰德剧院参加《父亲》的首演,负责接待他的是乔治,他给林朝阳讲起了尼德兰德公司将《父亲》安排在这个时间公演的原因。
“现在看,您的作品在纽约的中产和知识分子阶层确实非常有影响力,首演的门票早在两天前就已经预约光了!”乔治满心欢喜的说。
《父亲》是他转型制作业务的第一部作品,投资了24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如今百老汇的话剧市场上已经是顶尖的投资了。
乔治高兴之余,其实心里的压力也很大。
尼德兰德剧院共有1232个座位,在百老汇算是大剧院了。
要收回这240万的成本,《父亲》至少坚持3个月观众上座率不低于6成才可以。
而在如今的百老汇,5部音乐剧中只有1部能赚钱,话剧的投资成功率比音乐剧更低。
许多话剧因为上座率太低,别说是收回投资,就连支付剧院的运营成本都不够,只能在公演几周之后便草草收场。
《父亲》的首演预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谁也不敢保证之后的演出会怎么样。
距离首演开始不到半个小时,尼德兰德剧院门口发生了一阵骚动,那是尼德兰德邀请的嘉宾。
话剧首演嘛,肯定要宣传一下,他们请来了西格尼·韦弗、米歇尔·菲佛、乔治·克鲁尼和伊莎贝拉·罗西里尼等几位好莱坞大咖。
几人的到来也顺利为《父亲》的首演吸引了一些媒体的闪光灯。
开演前十多分钟,观众们陆续进场。
7点30分,尼德兰德剧院的灯光黯淡下来,舞台上的幕布拉开。
美版《父亲》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剧情,小说中的老安变成了安东尼,安欣变成了安妮,但不变的是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个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让在场一千多名观众情难自禁,感动落泪。
值得一提的是,美版《父亲》的主演是伊恩·麦克莱恩,电影版《指环王》中的甘道夫。
这位出身于英国的话剧演员,乘着八十年代英国话剧冲击百老汇的大潮来到了这里,在凭借话剧《莫扎特》拿到托尼奖之后,就迅速转战好莱坞,成为好莱坞的实力派演员。
演出结束,尼德兰德剧院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员谢幕之时,林朝阳这位原著作者被请上了舞台,剧院内再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甚至比刚才的演员谢幕还要热烈,有些人还在高声呼喊林朝阳的名字。
今天这场首演,有许多观众都是奔着《父亲》原著和林朝阳的影响力来的。
台下,陶玉书看着丈夫站在台上享受着观众们的掌声,脸上闪过骄傲的神色。
“以前光知道姑父在国外受欢迎,没想到连话剧演出都有观众是专门为他来的。”陶希武一边拍着巴掌一边感叹道。
听着他的话,一旁的家里人们也不由得颔首。
这么多年来,大家早就听惯了“国际知名作家”、“作品广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畅销海外数千万册”之类的新闻报道和评价。
把林朝阳在海外的受欢迎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可真当大家走出国门,亲眼见证之后,才意识到那些文字报道所承载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翌日,《父亲》的首演消息成功登上了纽约各大媒体的版面。
《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在评论文章中给予了《父亲》“五星好评”,直言这部话剧是“无需多言的伟大,昨晚的尼德兰德剧院是眼泪的海洋。”
《纽约时报》发文称:《父亲》是经典话剧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那些抱怨美国话剧正在走向衰亡的人,收起你们的抱怨,去尼德兰德剧院看看吧!”
百老汇在纽约的地位,就好比好莱坞在洛杉矶。
《父亲》在尼德兰德剧院的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报道随之铺天盖地而来,阵势不亚于一部好莱坞热门电影的上映。
这其中除了有尼德兰德方面的宣传和公关原因,原著和作者的影响力以及话剧超绝的口碑才是成功的关键。
《父亲》在尼德兰德剧院公演三天,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继95年的《天窗》之后,百老汇又一部引发话剧热潮的剧目。
观众们的狂热追捧使得《父亲》的最高票价达到了100美元,这几乎已经是百老汇舞台剧演出的天花板。
根据百老汇联盟的调查结果,话剧观众的经济条件普遍要高于音乐剧观众,对于高票价并不敏感,这也是尼德兰德剧院敢于制定这个票价的原因。
不过剧院方面也明白,高票价终究是会赶走了一部分真心喜爱话剧却囊中羞涩的观众的。
为此剧院方面参考了《西贡小姐》演出时的策略,将剧院最后面的3排座位设置成了20美元的优惠票。
这项举措在推出之后立刻受到了很多年轻话剧观众的追捧,这些年轻人都是文艺青年,普遍囊中羞涩。
为了抢票,有人带着睡袋、帐篷跑到剧院门口露宿,剧院门口的睡袋大队甩到了街口。
上一次百老汇发生这样观众彻夜排队抢票的现象,还是在大热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部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名气没有《猫》《歌剧魅影》的名气大,但若论在百老汇的名气和影响力,却丝毫不弱,堪称9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辉煌巅峰。
从1996年4月公演以来,仅在百老汇就演出了800多场,几乎每一场演出门票都是售罄。公演六周时间里,创造了千万美元的票房神话。
目前这部音乐剧已经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正在筹备多个国家的排练和演出。
尼德兰德剧院门口的排队现象,将《父亲》本来就火热的演出氛围推向了高潮,新闻媒体们争先恐后的报道。
各路记者在报纸上贴出一张张的奇景,甚至还去专门采访那些睡在街头的排队观众。
期间又闹出了些笑话,比如当nbc电视台的记者将镜头对准街边的某座帐篷时,就发现帐篷正发出某种规律性的抖动。
正在记者疑惑之时,帐篷内又隐隐的传来了一股竭力压抑的呻吟。
“侯磊谢!”
记者不由得曝出了一句粗口,尴尬的把头扭开。
随着尼德兰德剧院门前的排队现象越来越突出,剧院开始担心这些热情的观众会把41街原本就不太良好的环境搞得更脏、更乱。
于是就将优惠票的售卖改为了抽签,观众们只需在白天到剧院售票处登记,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把卡片交给工作人员。
等到每天晚上《父亲》开演前一个半小时,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就会在一顶帽子里抓取当天的卡片,通过扩音器宣布那些拿到票的幸运儿。
这项举措一出,立刻瓦解了剧院门口的“睡袋大队”。
但却并没有改编《父亲》公演的火热势头,“睡袋大队”没了,“抽卡小分队”又来了。
每天晚上6点,尼德兰德剧院门口人声鼎沸,比演出入场时都热闹。
抽到票的人欢呼雀跃,没抽到的人怨声连连。
就这样,《父亲》在尼德兰德剧院公演两周时间,名声响彻百老汇,调动了整个纽约市的话剧热潮。
而火热的市场也为尼德兰德公司带来的丰厚的回报,公演仅仅两周时间,《父亲》的累计票房就达到了600万美元,顺利收回了全部投资,堪称神速。
这也代表着,未来《父亲》的每一场演出在刨除了剧院的运营成本、剧组的人工支出后,所获得的都是利润。
在乔治跟林朝阳分享这个好消息时,他已经回到了燕京。
“看来当初没有向你们收取高额版权费是正确的选择。”林朝阳心情愉悦的说道。
当初在跟尼德兰德公司协商版权费用时,林朝阳并没有提出苛刻的要求,只是拿了象征性的1万美元的版权费,转而在版税分成上提高了一些要求。
百老汇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整个制作团队的收入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版税收入和利润分成。
版税收入跟利润无关,不管这场演出赚不赚钱,只要有收入就必须支付一定比例的版税。
绝大多数的剧组主创都有版税收入,导演是最多的,一般在25左右,少的如灯光师,可能只有03。
另外主创们还会分到一定的利润分成,利润分成是指在演出有盈利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的分成收益。
根据行业规则,一部舞台剧84的利润是由制作人所带领的投资人团队获得的,人家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承担失败风险,拿利润大头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剩下的16则是由剧组的主创们按照贡献进行分配。
一般百老汇比较优秀的编剧能拿到的版税收入和利润分成都在2和1左右。
林朝阳身为《父亲》的原著作者和中文版话剧的编剧,拿到的是5的版税收入和3的利润分成,比行业标准高了一倍还不止。
而他拿到的这份酬劳,除了因为他的版权费收得很低,主要还是名气够大。
事实证明,尼德兰德公司当初的选择也没有错,和林朝阳合作,为他们公司再度创造了一出经典剧目。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进军制作领域就取得了成功,乔治格外兴奋,兴致勃勃的给林朝阳算起了未来他能取得的收入。
按照百老汇的演出习惯,工作日每天一场演出,中间固定休息一天,周六日是每天下午、晚上两场演出,每周八场演出。
以《父亲》的受欢迎程度,演满整个演出季不成问题,哪怕后期上座率下降,票房突破2000万美元也不是问题。
仅此一项,林朝阳就将获得100万美元的版税收入,如果再算上3的利润分成,这个数字可能要超过140万美元。
“听起来可真不错!”
面对乔治口中吐出的数字,林朝阳内心毫无波澜,但还是很给面子的称赞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