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后,沈良更忙了。
媒体记者、制片人、影视公司,各种酒会,纷至沓来。
路钏为什么变成坐下吹捧童子的原因,他没时间,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携金熊之势,《寄生虫》的版权交易反而成了最省心,最省力的一个环节。
连毛子都把报价提到了120万美金!
都这个数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卖!卖!卖!
欧洲这边,百代公司的报价也给出700+200万,累计900万美金。
当然。
后面的200万美金想要拿到也没那么简单,只有欧洲地区总票房超过4000万美金,百代才会履行附加条款。
签下两份合同,保底820万美金入账,理想状态下,1020万美金。
就在沈良即将跟华纳兄弟见面之前,老穆和老何突然来了一个电话。
“穆老师,老师,你们这么快就回来了”
看到两人携手而至,沈良有点意外。
柏林电影节开幕那天是大年初二,大过年的,这些老师陪着他来柏林,电影节结束,可不得安排一下老师们,以及跟团而来的其他人
欧洲十国豪华游,安排!
“什么时候都可以玩。”
老穆笑眯眯的摆了摆手。
“但,相比于旅游,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小良,你知道我们昨天在巴黎见到谁了吗”
“谁”
一点提示都没有,沈良哪能猜到。
“一个华夏电影的老朋友。”
“博伟达”
联想到刚刚结束的电影节,沈良的脑子里冒出一个人名。
《寄生虫》能擒熊成功,这位投出了关键一票。
据白玲所言,当时的票型很激烈,差一点点,《寄生虫》就输给了那部南非电影。
“不是。”
老穆微微摇头。
“那……”
沈良眉头微蹙,倏地,一个人名从他的心底浮现。
“难道是去年刚刚上任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
称得上华夏电影老朋友的人可不多。
既然不是博伟达,多半就是这位了。
“哈哈,老穆,我说吧,小良肯定能猜到。”
听到这个名字,老何的脸上堆起了笑容。
马可穆勒,听名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外,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个意大利老外。
但。
老马跟七百年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一样,是一个华夏通。
马可波罗用一部游记打开了西方人了解东方的大门,而老马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推动东西方交流。
早在1975年,老马就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华夏。
他的第一站是辽大。
彼时,因为特殊时期的缘故,学校处于半停滞状态,老马率先接触到国内的样板戏,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电影。
后来。
他又辗转去了金陵大学,恰逢特殊时期结束,一些早期电影被重新拿出来放映,看完谢缙的电影,老马跟华夏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80年代,老马回国没多久就筹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华夏电影回顾展。
1986年,老马在电影研究和组织方面的才华引起威尼斯电影节的关注,他被邀请成为威尼斯电影节亚洲选片负责人。
三年后,谢缙收到老马的邀请担任威尼斯评委,那一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成为首部华语金狮奖影片。
然后,威尼斯电影节成了华语电影的一块福地。
92年《秋菊打官司》,94年《爱情万岁》(蔡铭亮),99年《一个都不能少》,先后获得威尼斯最高奖。
除了金狮,《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评审团大奖、夏宇的影帝、龚丽的影后、张园的最佳导演,都是90-00年期间结下的硕果。
但。
进入千禧年,经历过90年代的大爆发,威尼斯电影节对东方叙事不再关注。
00-04年,华语电影在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一无所获。
咳咳。
这也是沈良不把长片报送威尼斯的‘理由’之一。
想要三金大满贯,必须把威尼斯放到最后!
迄今为止,荣获金棕榈、金熊、金狮奖大满贯的导演只有三个人。
历史第四人的荣誉,份量不是一般的重。
即使欧洲三大之间是竞争关系,他们也不会轻易把三金交给同一位导演。
何况。
沈良还很年轻,又是一个华夏人。
难度++++
哪怕有老马这位华夏电影的老朋友,沈良也不敢确保拿到金狮。
“看来你已经猜到了。”
老穆笑吟吟的说道。
“来,咱们合计合计,这最后一金,该怎么拿。”
“穆老师,您的意思是威尼斯”
沈良明知故问道。
“没错。”
老穆点了点头。
“最难拿的金棕榈都拿了,现在又拿了金熊,这最后一个金狮,必须要拿下!”
第四位最高奖大满贯!
华人第一位大满贯!
这一成就,不仅对个人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对学校而言,那也是!
“小良。”
说着,老穆的脸色变得严肃了几分。
“我事先说一下,你可能要受点委屈。”
“啊”
沈良不知道老穆葫芦里卖什么药,怎么还委屈上了
“你应该也知道三大最高奖项大满贯的难度,所以,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
“定下了一个五年计划。”
“不过,想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校方资源,多一个在校生的名头,可能会更好一点。”
“咳咳。”
“也就是说,你的博士可能要延毕一到两年。”
“就这”
沈良脱口而出道。
“这算什么委屈”
延毕而已,晚点写论文,有什么不好的,至于‘延毕’的名头不好听,那真没什么大不了。
随便找个理由,都能解释延毕的事。
“你能理解就好。”
眼见沈良毫不犹豫,老穆的眼角绽放出几道皱纹。
这才是学校的大宝贝啊。
瞧瞧这觉悟!
接着,老穆缓缓讲了这次的法国行。
“这一次,老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未来几年,威尼斯电影节可能会更适当的引入一些商业化元素。”
“拥抱好莱坞”沈良主动翻译道。“没错。”
老穆微笑道:“好莱坞电影最近这些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过去这几年,柏林和威尼斯越来越冷。”
“反观积极拥抱好莱坞的戛纳,发展的越来越好,现在,威尼斯坐不住了。”
沈良跟着点了点头,其实,威尼斯、柏林和好莱坞的‘恩怨’由来已久。
二战时期,德国和意大利是哪一方
轴心国。
意识形态和老美本来就不对付。
法国就不一样了。
虽然投降的早了一点,但人家笑到了最后。
意识形态方面天然和老美更亲近一些,战后,好莱坞和戛纳自然是眉来眼去。
另外。
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一个是2月份,一个是8-9月份举办,这个时间点又正好跟好莱坞颁奖季撞车。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柏林、威尼斯和好莱坞之间,那都是互相看不顺眼。
直到90年代,冷战格局瓦解,好莱坞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影响力越来越大。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柏林和威尼斯之前一直是高冷姿态,对好莱坞爱答不理。
随着好莱坞越来越强势,两家既想吃好莱坞的星光、流量,又想维持艺术电影圣殿的姿态。
被骗过几次,人家好莱坞直接不care了。
一句话解释现在的威尼斯。
他们要跪了。
再不跪,电影节都踏马要黄了,生死关头,什么舔不舔。
戛纳也踏马干了!
“所以,未来五年,咱们要做好两手准备。”
老穆给出了校方的建议。
“你接下来要拍的那部电影,回头把首映礼放在威尼斯,你觉得怎么样”
“没问题。”
这也是沈良的原定计划,他只是一时没说而已。
“嗯。”
老穆又点了点头。
“然后,最好再准备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最好是跟好莱坞合作,这样的话,把握更大一点。”
虽然老穆没有明说,但意思什么的,沈良懂。
有好莱坞光环,老马想要运作的难度会更低一点。
“穆老师,老师,你们这么一说,我这边还真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本子。”
“哦”
老何直接问道。
“是你之前买的那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吗”
“不是。”
杀鸡焉用牛刀,达拉斯是沈良准备冲奥用的。
“我想拍一部默片。”
“默片”
此话一出,老穆和老何对视一眼。
这个想法,有点大胆。
但,又很有创意。
在这个有声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反过去拍一部默片,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细说。”
“当初上电影史的时候,沙老师给我们放过不少经典默片。”
沈良随口找了一个理由,借题发挥道。
“那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在这个时代拍一部默片,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时间点的话,就选择上个世纪20-30年代,那时候正好是段默片和有声电影交替的年代。”
“画幅方面,如果是我拍的话,我会选择默片时代的1.33比1,其他的运镜方式、灯光、拍摄手法、美术等等,都尽可能与默片相匹配。”
以上这些,都是沈良先画了靶子,再射箭。
他的灵感源自于2011年上映的那部《艺术家》,这部片子就是用现代的技术,复原拍摄了一部默片。
这部片子上映后,横扫金球奖、奥斯卡,一举收获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五项大奖。
在11年戛纳电影节,《艺术家》同样收获了最佳男主角。
复古,有时候也是一种先锋。
你威尼斯不是准备舔好莱坞嘛,我就给你准备一部致敬默片,致敬默片时代好莱坞的电影。
就问你够不够创意,够不够大胆,够不够政治正确
“想法是不错。”
老穆沉吟片刻道。
“但,默片拍摄和现在电影可不是一回事,不是说拍一部无声电影就叫默片。”
“不过,你真要拍的话,可以多请教请教司徒老师(兆敦),他对默片有研究。”
“另外,你和上影那边关系不错,谢缙、吴怡弓、舒适这些上影厂的老前辈们,有空你去多走动走动。”
“嗯,嗯。”
沈良连连点头,这些都是他预备拜访的老前辈。
上影厂,祖上还是很阔的,底蕴很深厚,上个世纪拍过大量的经典影片。
那些老一辈的人,虽然拍的不是默片,但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默片时代的产物。
“剧本呢,你写好了没有”
老何倏地问道。
“还没。”
沈良如实道:“我准备先写个大纲梗概,然后再找几个好莱坞编剧扩展扩展。”
“好莱坞”
听到这话,老穆很是惊讶,反观旁边的老何,他似乎早有所料。
“老穆啊,看来你的敏锐度不太行啊。”
老何呵呵一笑。
“小良刚刚都说了要拍20-30年代,默片、有声电影交替,那时候,国内哪有什么电影产业。”
“老师厉害。”
沈良送上一记马屁。
“我还没说,您就猜到了。”
旋即。
沈良简单地介绍了一遍剧情梗概。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好莱坞当红巨星乔治瓦伦丁才华横溢,无人不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一位热爱表演的影迷柏比米拉。
米拉热爱表演,却苦于没有机会。
乔治随手提携了一下这位小影迷,让她走入了电影行业。
后来。
有声电影出现,这位小影迷从籍籍无名的配角,一跃成为影坛的甜心偶像。
新时代,两人的身份地位迎来究极反转。
乔治这位默片时代的巨星,江河日下,先是投入巨资的电影失利,然后又与妻子离婚。
事业、家庭,迎来双重打击。
饱受挫折的乔治一蹶不振,一度想要自杀,但米拉及时出现,不仅救下来了他,还帮他重新振作。
单从剧情来看,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爱情电影。
《艺术家》能横扫奥斯卡、金球奖的关键在于创意,以及拍摄手法。
就像老穆说的那样,不是无声电影就叫默片,但有成品参考的情况下,沈良不担心剧情。
而是担心票房。
有声电影时代,默片的受众几乎没有,《艺术家》前世能拿到1亿多美元的票房,靠的是奥斯卡光环。
如果没有奥斯卡十提五中的辉煌战绩,仅凭金狮奖的光环,这片子,十有八九要亏本。
因为好莱坞拍电影,太吉尔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