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今后每每逢年过节,雍正还得加倍赏赐这几位王爷府里的女眷还有子女。
比如这几位王爷家的家里的格格们,那就必须得开恩,不能再一股脑儿的全送去蒙古联姻。
好在如今碍于大清火力威胁,蒙古那边也不敢轻易提出联姻的要求,所以她们就得全都指婚在京城。
在后宫听到这些消息,怡欣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局势好像有点儿脱离掌控。她现在也是满心的无奈,外头乱成了那样,估计皇上更不允许皇后身上出现任何污点。
毕竟那是国母,他这个皇位可是经不起那么多的流言蜚语。
不知道这辈子那本《大义觉迷录》会不会提前几年出来?
那些事怡欣也不往心里去,反正富察家和那几位爷肯定早有计划。她一个嫔妃,只管好好养大弘旸就好了。
可惜怡欣想躲,雍正却直接找上了门。
因为经历这么一遭,雍正这时候也是满脸愁容。
怡欣这个罪魁祸首,面对皇上多少还是有几分心虚的,所以接驾的时候倒是又用心了两份。
桌上摆着好克化的点心,还有可口的茶水。床榻上还有小儿子在四处乱爬无知无觉的只管玩闹,身旁是宠妃的温言细语。
享受了好一会儿,雍正的眉头才算放松一些。
“还是你这里待着舒心。”他靠着大大的靠枕,闭着眼睛不由感慨了一句。
“皇上这一阵儿辛苦了吧。”前朝出了那么大的乱子,后宫不可能听不到风声,怡欣赶紧做出心疼皇上的样子。
“也不知道这幕后黑手是谁,居然一下子药到了朕的五个兄弟,这明显要致朕于不义。”皇上喃喃道。
是啊,最近那五位爷也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好几次都生命垂危,最后太医院拼尽整个太医院的力量,才险险保住他们的命。
而雍正就算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对他恨不能除之后快的老对手下手。
可能这一点,才是最叫雍正烦心的地方。
所以怡欣是一点儿都不能提那些,只得哄着这位皇帝说:“皇上已经派出太医院几乎全部太医给那几位王爷不惜代价的诊治,好几次把他们的命从阎王爷手里夺回来,天下人可都看着呢。”
显然这话雍正还是爱听的,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不少。
怡欣便再接再厉道:“再说先帝还有几位公主阿哥留在宫中,皇上和皇后娘娘虽然照顾的很好,不妨再加恩于他们以及先帝后妃。
够了年纪的公主和阿哥,指婚的时候用心挑一些合适的人家。
臣妾记得先帝只有一位朝瑰公主还在宫中,若是可以的话干脆就指婚留在京城吧。
还有几位阿哥,指了婚之后得用的您就用上一用,不得用的就赏个爵位叫他们能够富贵一生。
能做到这个地步,天下人再怎么也无法指摘您苛待兄弟姐妹呢。”
这是怡欣第一次说稍微跟朝政有关的话,她也是试探着提了几句。看雍正的脸色还好,只是静静沉思,心里才稍稍放下几分。
雍正确实在思考,他快速想了一遍剩下的几位兄弟。嗯,没有哪一个能对他的皇位产生威胁。还有先帝留下的公主,生母不过是个贵人,便是施恩留在京城也无不可。
一下子雍正的思路就被打开了,“嗯,你说的不错。朕的那些兄弟姊妹,到底是朕疏忽了?”
“哪里是皇上疏忽了!您整日惦记着多少天下大事,一时顾不上也是有的。再说您对那些兄弟平时照顾的就很好,现在要做的也不过就是看哪个到了年龄赶紧赐婚。这些事儿皇后娘娘心里应该都是有数的,皇上不妨和娘娘商议一下。”
这件事儿确实得跟皇后商量,毕竟那是国母,现在雍正是一点儿不敢行差踏错。
只不过今儿既然来了延禧宫,怡欣就得把人留下。不管多大的事儿,明日再商议也不算迟。毕竟皇上留宿不留宿,关系到怡欣在后宫颜面问题。
于是这一晚,雍正在延禧宫歇的相当舒坦,第二天又洗神清气爽的去面对朝上的诸位大臣。
下了早朝,雍正就去了皇后的景仁宫。两口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商量的,反正很快给朝瑰公主赐婚的旨意就发了下来。
终于这辈子的朝瑰公主,总算不用去嫁给准格尔那行将就木的老头子了。
至于剩下几个还未成婚的兄弟,分别是先帝十七子允礼,先帝二十子允祎,先帝二十一子允禧,先帝二十二子允祜,先帝二十三子允祁,先帝二十四子允秘。
从允禧往后几位阿哥还不到指婚的年龄,不过上头两个允礼和允祎确实够了年纪。
皇上直接给允礼指了沛国公嫡女孟静娴为嫡福晋,也不管老十七乐意不乐意,还选了个钦天监报上来的好日子大婚。
至于允祎,也给指了个正三品马佳氏官员的嫡女做嫡福晋。婚期就定在允礼大婚半年后,皇上还大方的赐了个贝勒爵位又赏了府邸,只待大婚后就出宫。
剩下还在宫里念书的四个小兄弟,雍正也给每人赐了个贝子的爵位。又赏了好些东西叫他们只管好好念书,等到了年纪就赐婚出宫开府。
随后又发了一批圣旨,全都是施恩给那几个半死不活兄弟的子女的。给每个王府都定下了世子,还有到了年龄的格格们也全都指了婚。
这些格格们全都留在了京城,并且凡是嫡女都封作固山格格,凡是庶女都封为多罗格格。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倒是叫好多人确信,那五位先帝王爷中毒一事,确实不是当今陛下下的手。
这一次是恩施的,虽然雍正并不怎么情愿,到底给雍正挽回了许多名声。
直到大半年后,那几位王爷多少次险死还生,性命总算是保了下来。只不过他们一日十二个时辰中,能清醒一两个时辰就算不错,剩下的时间全都是昏睡的状态。
总算是把这一篇翻过去了,松了口气的雍正决定借着弘旸的周岁宴好好热闹一回,定要去一去之前的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