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章

乾武帝于百官之中看见宋廷善,神色如常,而后朝臣商量应对时疫之策时,乾武帝将王太傅拿来的那封信交给了几个重臣传阅。

秦相几人频频点头:“不错,这位明德公子也不知到底是何许人也,看得出是有真才实学的。”

“没错,我看几条提议都可以施行,而且成本可控。”

眼见一行人对这信笺上的提议赞不绝口,宋廷善心下生出几分焦灼。

为何到现在,陛下都不曾提过他的那封奏折?

他写奏折的时间虽然仓促,却自认为言之有物,更是和两位先生商量出了些新颖之策,为何……

还有,又是这个明德公子。

此人于背后装神弄鬼,到底是谁?

宋廷善按捺不住的想要将这封信笺借过来一观,可他的位置太过靠后,也没有资格。

故而再怎么着急,也只能等着。

可惜,乾武帝如今对宋廷善感观不佳,哪怕就算是他的亲生儿子,也没多少情分。

毕竟大乾朝的这几代皇室,皆是人丁兴旺,并不缺子嗣。

宋廷善心下焦急,却是按捺不住,思量片刻,上前一步道:“启奏陛下,关于时疫,微臣也有些看法。”

乾武帝看向他道:“你所提之策,可是昨夜奏折上所写的那些?”

宋廷善点头:“回禀陛下,是。”

乾武帝当下道:“你想的不错,只是将时疫的治理想的太简单了。”

说罢,乾武帝也不欲多说,只将那份奏折也拿了出来,让王喜交给下首的朝臣,让他们来说。

秦相几个接过后仔细看完,不由得开口道:“宋世子一片丹心,只是确实想的太过简单。”

“诸如此处,设置疫所,将所有患有时疫者均设单间隔离。世子可曾想过,时疫扩散极快,且来势凶猛,若所有人都用单间相隔,朝廷需要拨放多少银子,又如何能有那么多的单间,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投入使用。”

“没错,还有,比如这处人若无法救治,应当及早处理,不知世子所谓的处理是如何处理?若是想要将人杀掉,唯恐影响陛下的圣名,让百姓对朝廷寒心啊!”

“每日按时按例发放汤药,对于拒不服用者,以刑罚惩治,这也不合适。”

“没错,如今内忧外患,人心惶惶,百姓们心中不安,这个时候再用刑法相逼,并非好事……”

王太傅忍不住道:“所以我看,还是明德公子的方法更实用些,且思路清晰。”

“没错,一方面,先对已经产生时疫的地区进行封锁和救治,另一方面,对周边地区发放汤药,再向外扩散的一圈城池,则发放药草香囊。”

“与此同时,安抚民心,设立疫所和惠民药堂,加强对百姓的教化,多宣传时疫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确实,不仅如此,明德公子此言更为细致,且都很好落实,包括对尸体的处理、疫所的熏杀,民心的安抚等等,都言之有理,细致入微。”

听着几位老臣的话,宋廷善垂在袖中的手指不由自主的紧紧攥起。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明德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

本想在陛下和朝臣面前留个好印象,如今倒弄巧成拙,实在是…可恨!

宋廷善当真不明白,为何此前他无往不利,如今却举步维艰,步步受阻。

乾武帝将下面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当即道:“虽说这些举措仍需精进,但宋廷善有恙在身,却仍旧关心民生疾苦,此等精神值得你们效仿。”

“是。”

一行人对着乾武帝称是,成国公的脸色则不那么好看。

毕竟他如今真是搞不懂这个儿子,到底要做什么?

这才挨了几个板子,转头就又能跑到陛下面前邀宠,真是不知让他说什么好。

按理说,他才闹出汉阳郡主的事,这个时候最好什么都不做,暂避风头才是上策。

可连他都懂的道理,他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出头,是想找死不成!

宋华安亦是想不通,就宋廷善那副破败身子,还能活个几年都不一定,怎么如今生出这么多事,他还有力气折腾。

真是不安于室!

退朝后,宋廷善坐在马车内,脸色阴沉。

他看向窗外的闻人宗:“查不到那位明德公子的来历吗?”

这样的人,若是不能为己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掉。

闻人宗摇头:“没什么线索,每次王太傅收到的信笺,都是被人扔进的车内,连王太傅都不知道此人的来路,我们确实无从可查……”

马车驶过路中,正巧同沈舒意的马车擦肩而过。

宋廷善忍不住看向那辆马车,马车奢华,是如今郡主的规制,只是此刻帘子落下,看不到里面的少女。

宋廷善眸色沉沉,为何在梦里,他娶的人是她?

马车在视线里消失,宋廷善放下车帘,沉声道:“去查查她去哪。”

“是。”

宋廷善靠在车内,闭目养神,知道自己此番在乾武帝心中的印象,怕是又要坏了些。

虽说今日早朝,陛下称赞过他,可在帝王好朝臣眼中,自己非是带病坚持,而是急功近利。

宋廷善忍不住想,若是从前,自己有那样的好名声在,如今带伤坚持上朝,旁人一定认为自己勤勉仁善,可如今……

为何一切越来越糟,根本不受他的控制。

半个时辰后,沈舒意和沈舒寒出现在了周家府邸前。

周绮雯的二叔周世达如今从周家分了出来,因为人口简单,所以宅院也不算大。

不过因为不重名利,不喜奢华,院子虽小,却清幽雅致,宁静祥和。

沈舒意早就送上过拜帖,因为周绮雯的那枚玉佩,算是有了周家的敲门砖。

只不过,能不能成功拜到周世达门下,就要看哥哥的造化了。

沈舒意曾经派人查过,周世达、王太傅所尊崇的治世理念和为官之道并不相同,曾经她也认为应当遵循某一种观念坚持下去。

可如今,她却不再那么想。

世间的学问道理,既相通又不相通,世事朝局变幻莫测,当取百家之长、通古今之变,博采众长,因时而变,因地制宜。

如此,才最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