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玉嫂子,你们这是去哪里呀?”
“东升,我们去果园里看看。”
杨东升笑着对海涛说道。
“海涛,你在外面干事业,你爸和你妈也没有闲着,扩大果园规模也是一项大事业呀。”
“杨叔叔,我真的不愿意让我爸和妈做这件事,主要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
海涛这么说,显然是违背了他自己的内心想法。果园的扩大就是他的主意。
“海涛,你爸这么愿意干也可以,一方面,他有这方面的技术,二是他的身体也很强壮,多付出一些辛苦,多收入一点钱,这也是咱们农村人的持家之本的。”
春花插言道。
“东升,你说的有道理,咱们农家人过日子,靠辛苦挣点儿钱,也减少孩子们的生活负担。”
东升听春花这么说,虽然有一定的道理,显然与他们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嫂子,你说的是这个道理,你们海涛不到一年的收入就能修一条公路了,你们老两口别那么辛苦了,坐在家里吃香的喝辣的,享受晚年生活就行了。”
“东升,看你说的,我们两个还没有到晚年,现在不能坐在家里‘吃老本啊。”
东升想,春花这么精明的人,这点道理都想不通,以前条件不好没有办法,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好好享受。
我如果有你们这个条件,肯定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津津有味,丰富多彩。
“东升看你说的,咱们一个山里人,现在是想吃啥有啥,想穿啥就买啥,我已经很满足了。”
“嫂子,你不能满足于现状,你让海涛带上你们去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周游全世界看看美景,吃遍美食,那样的日子多好呀!”
东升开始那几句对杨海涛夸奖的话,让春花听了心里还是挺舒服,没想到说话聊天越来越不着边际了。
杨东升这个人,在村里是出了名能说会道,好吃懒做的一个人,唯独能让人接受的是这个人没有任何丑陋,也没有产生过对社会整体不良影响的行为。
他刚才的说法是个人所向往的那种生活方式,但是经济条件决定了他那只是一种意愿和幻想。
对于习惯了农家生活的春花来说,从心里很不认可他这种思维。
即使不认可他那种思维,春花还是压制了心中的情绪。
“东升兄弟,我的思想真的没有你那么开阔,习惯了咱们大山区的生活,总感觉咱们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
“嫂子,你有这种想法,可是亏了你们家有本事的海涛呀!”“东升,海涛是一个农家孩子打了几天工,我能亏他什么呀?”
杨东升也看到春花说话聊天也有些不耐烦了。
他说道:“嫂子,你们赶紧去忙吧。”
春花和海涛一边走的同时,春花说道:“海涛,你这个东升叔叔就是没有过正常日子的思想,没有那个条件,光想那些异想天开的事情。村里的同龄人生活都比他好。”
春花说的同龄人,海涛心里并不知道是哪些人,但是听到妈妈对东升的评论,海涛心里也有不同意见。
“妈妈,刚才东升叔叔说的一番话,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春花没有想到,连海涛都是这么认为,难道海涛的思想也发生了扭曲。
一个年轻孩子,怎么能和他有同样的思维呢!
“海涛,杨东升只要遇到人聊天,每说出一个事都会有大多数人的不同认可,你确认他说的有道理?”
“妈,认为有道理!”
“海涛,你可不能有这种思想呀!”
“妈,我跟你说,东升叔叔说话有道理的地方,在于他对人生想的很清楚,活的很潇洒。只不过是他不具备更好的经济条件,一旦有条件,他才是生活中一个最明白最清楚的人。”
“海涛,你说他明白什么,他又清楚什么?”
现在人们的工作上班劳动打工,不就是为了生存吗,有了生存,才能拥有更高的理想和目标,那些理想和目标靠的是经济基础。
有的人,即使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安于现状,过着那平淡的日子,这种类型的人就是没有想明白。
有的人没有经济基础,但是他们向往的是那种美好的生活,也为之而付出努力。像东升这种类型的人,有了向往美好生活的那种想法,而不愿意为此付出,也是永远达不到的。
妈,我这么说,你明白了吗?
春花虽然是有思想的人,但是他从来也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
“海涛,我可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只考虑自己如何生活好就行了。”
“妈,你说的太对了,你认为现在的自己生活得好吗?”
春花被海涛的一句问话琢磨了半天。
“海涛,我现在想吃啥就买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海涛一听妈妈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就是这么狭隘。
海涛和妈妈两个人走在通往果园的乡间路上。
春花的话,始终在海涛的脑海里翻来覆去的出现。
“妈妈,你可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啊,你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也没有打开呀。单凭你说的那可不是当今社会美好生活的标准。”
春花不高兴的说道。
“海涛,你出去几天就知道美好生活的标准了。我感觉咱们家的生活已经达到标准了。”
“妈,这叫什么美好生活,只不过是解决了温饱。要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生活状态,还差十万八千里了。妈,你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文字文化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海涛的问题又把春花问的闭口不言了。
妈,还是我带着你走出去体验一下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体会一下大城市的人文和自然风景,你就会明白了。
我只能说东升叔叔的想法是对的,人就是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才能舒畅。
特别是老百姓所关注的养老就医子女入学年轻人就业等方面,城市与城市之间有差距,城乡差距那更是不可想象的。海涛的话,突然打开了春花的心扉。
“海涛,你说的真是那么回事,咱们村的杨老三两口子,地不要了房子也不住了,去了南方城市打工。听说两个人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在家耕田种地的好几倍。每年春节回来的时候,两口子穿的衣服也是很高档,买的东西也都是咱们这里很少见的。”
海涛听了妈妈的话,笑着说道。
“妈,你的思想终于有些转化了。外出打工挣钱,就是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