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呃呃呃 作品

第一百一十三章 1928年经济奇观

1928年初,消息灵通且细心的人就能发现,国际社会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管苏联还是奥斯曼帝国,都在加紧编定自己的经济“五年计划”。

这样一来,世界上就同时有三个国家,且都是大国,在经济领域开展或者准备计划性的发展本国经济。

这三个国家也就是,已经实施多年的东非,准备许久的苏联,刚刚完成政变,准备大显身手的奥斯曼帝国凯末尔政府。

而且这三个国家都非常有代表性,苏联在高纬度,奥斯曼帝国在中纬度,东非在低纬度,三个国家的气候环境印象在世界众多国家里可以用三个极端来形容,苏联“寒冷”,奥斯曼帝国“干旱”,东非“炎热”。

当然,实际上这三个国家的气候环境特征都是相当复杂的,就比如苏联也有温暖地带,奥斯曼帝国北部降水不少,东非也有雨林和荒漠,内陆比较温凉。

这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同,国际社会眼中,东非已经算相当发达的工业强国,苏联则是半个工业国家,奥斯曼帝国则整体依旧属于落后农业国。

而在政治,人口,城市,文化,社会等等方面,三个国家的国情更是千差万别。

三个迥然不同的大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种形式,等到苏联和奥斯曼帝国的五年计划彻底实行,这将让全世界都大跌眼镜。

而凯末尔政府之所以会如此选择,显然是受到了东非的影响。

前世,土耳其在1934年开始实施首个五年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并非凯末尔在任时期执行的,同时其五年计划,主要是学习苏联,当时,苏联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而全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严重危机,加上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的历史纠缠,所以学习苏联这个“老对手”也不算稀奇事。

而凯末尔他本人,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他推崇在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但是,前世凯末尔推行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系统化,比较零散。

现在,凯末尔刚刚上台,就着手准备奥斯曼帝国的“五年计划”,很显然只有东非这一个范例,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还没有实施,无从借鉴。

东非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是比较深刻的,尤其是在本世纪,两国交流,贸易,合作越发频繁,所以,凯末尔政府借鉴东非经济发展模式也就并不例外了。

当然,更准确的说,东非的发展印证了凯末尔自己的经济发展理念,尤其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这一点。

在伊斯坦布尔政府。

凯末尔向自己的心腹们阐述了自己的经济政策和理念。

“迁都之后,帝国的经济改革也将立马执行,在农业领域,我们将废除奥斯曼帝国原本的封建土地制度,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引入先进农业技术,同时建立一批大型国营农场和合作社,做为农业改革的示范。”

“在土地分配这个问题上,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做法,但是我们不得不做,因为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做这些事,那奥斯曼帝国的未来不会发生改变。”

“自近现代以来,帝国的领土一直都在被帝国主义国家蚕食,所以,如果我们不推动社会的进步,那未来奥斯曼帝国依旧只能是帝国主义餐盘上的待宰羔羊。”

“同时,只有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帝国没有实现工业化以前,农业是帝国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这里凯末尔着重强调了农业和税收问题,事实上,他的农业改革,也是希望借此机会,重塑国家的财政状况。

过去,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封建帝国,衰败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财政系统的崩坏,财富被中间阶层截流,而国家和底层民众都不富裕。

就拿现在的凯末尔政府而言,因为凯末尔的军事政变,没有实现奥斯曼帝国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所以现在奥斯曼帝国国库,依旧是入不敷出的情况。

政府手里没钱,凯末尔的一系列想法,尤其是本国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就得不到保障。

而凯末尔是极其反对外资对奥斯曼帝国经济上控制的。

所以,凯末尔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通过经济改革,对本国经济进行重新分配,让奥斯曼帝国富人手里的钱,流动起来。

而关于这一点,凯末尔已经有了两个目标,一个是他的“好朋友”阿拉伯教,一个是其他反对者,尤其是帝国境内的其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在奥斯曼帝国这个阿拉伯教国家,宗教势力掌握的社会财富是最惊人的。

就比如土地,奥斯曼帝国土地就是掌握在地主和宗教两大群体手中,前者凯末尔不好动,对于后者,他就毫不手软了。

所以,凯末尔说道:“阿拉伯教,应该专心研究宗教学术,而不应该把精力放在经营上,所以,未来宗教手上的土地,应该统一收归国有,然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同时,废除什一税等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对农业经营的积极性。”

“除此外,后续农业改革中,尤其是南部和东部,也是我们土地改革的重点关注区域。”

凯末尔已经预料到如果在这些区域推行土地改革会受到的阻力,但他也正打算钓鱼执法,只要发生叛乱,他就可以通过军队,进入地区剿灭叛乱分子,然后收拢当地部落,地方势力的土地。

总结而言,凯末尔的农业改革中,唯一保障的只有土耳其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为这是他必须拉拢的势力,至于宗教,地方和民族分裂势力,则是他选中的钱包。

毕竟,凯末尔也不可能得罪所有人,他也需要政治上的盟友,所以,他不仅也不会打击土耳其人地主,还要适当的给予他们一些支持,从而保证国家不会因为过于激烈的改革进一步分裂,甚至解体。

在分配问题上选中固定受害者后,凯末尔才说道:“然后是农业发展领域,首先是引入西方的技术,包括,农业种植技术,农药和化肥使用,采买农业机械等等。”

“而关于农业机械的采买,很显然,个体农户很难独立承担,所以建设国营农场和合作社就很有必要性了。”

“未来由国家出资,购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提高帝国的粮食产量,推动农业的进步。”

“这基本就是我对农业改革的一些看法,后续我们可以再进行梳理和补充。”

“下面是关于如何发展奥斯曼工业,我的一些想法。”

“众所周知,如今是工业的时代,没有强大的工业,那就注定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过去奥斯曼帝国也试图发展本国工业,但基本没有什么成绩,所以,我们必须尝试新的做法。”

“而通过对如今后发国家的研究,我得出结论,那就是后发国家想要发展工业,政府就必须起到主导作用,除非有美国那样优良的条件。”

“但美国显然只是个例,本身美国就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土地和丰富资源优势,而且从美国建立以来,他就从来没有贫困过,家底丰厚,所以,美国并不算纯粹的后发国家,他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十分强大。”

“而其他国家,包括德国,东非和日本等国家,还有意大利,他们的经济发展中政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国家里,除了东非以外,其他都有各自的短板,就比如意大利和日本,既没有丰富的资源,也没广阔的土地,可他们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所以,我认为在奥斯曼的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应该勇于挑起自己的责任,主导国家工业发展的大梁。”

最近一段时间,意大利的工业确实发展的比较火热,在贝尼托这个强人的政策下,虽然有诸多问题,但意大利工业确实比以前发展的更快。

这也是凯末尔为什么把意大利也作为典型案例之一的原因。

凯末尔接着说:“在工业发展方面,由国家出资,新建一批国有企业,收回部分被外资控制的重要产业,同时考虑到资金问题,我们应当优先发展轻工业。”

这就涉及到国有化问题,奥斯曼帝国和之前沙俄一样,他们的产业很大一部分被外资控制,这是凯末尔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会逐步收回一些重要产业,纳入政府的管控范围之内。

“同时,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替代进口工业品,减少外部依赖。”

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这是很普遍的做法,至于后者,进口替代,这是许多工业不发达地区的通常做法,就比如南美一些国家也有类似做法。

“加强交通物流建设,尤其是铁路和公路,从而降低工业发展成本,同时还能起到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的作用。”

“未来国家陆地交通建设,将以新首都安卡拉为核心,加强对两河流域,高加索,还有黎凡特的控制。”

凯末尔的许多政策,都和迁都问题关联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他重塑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而且有利于加强对新月沃地等分裂倾向较强地区的控制。

这就和当初东非迁都莱茵,苏联迁都莫斯科类似,东非迁都莱茵市,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加强对西部,内陆,乃至全国的控制,而苏联则更多的是从安全性角度考虑。

不过,迁都莫斯科显然也能加强苏联政府对全国局势的把控,圣彼得堡虽然条件优越,但是在沙俄版图里也确实太偏僻,莫斯科虽然地理位置也不靠近中心,但能辐射的区域比圣彼得堡要大的多。

整体而言,奥斯曼帝国迁都安卡拉和苏联迁都莫斯科的相似性更多,毕竟他们都考虑到旧势力限制本国发展的这个问题,新首都更有利于他们的一些改革和国家治理工作的开展。

而东非当初迁都就不存在考虑旧势力这个问题,因为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相当于“改朝换代”,而东非迁都前后,政府始终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换一个办公地点办公。

同时,苏联和奥斯曼帝国两国原本首都的安全性也确实太差,圣彼得堡和伊斯坦布尔都容易受到海洋方面的威胁,相比较之下,东非原首都,第一镇市虽然距离海岸线也不远,可终究有巴加莫约和达累斯萨拉姆作为屏障。

更别说东非周边没有强大国家能威胁东非的安全,而圣彼得堡和伊斯坦布尔距离其他国家都不算太远。

尤其是伊斯坦布尔,几乎和前线都没有太大区别,只要一发生战争,就很容易受到海陆两个方面的直接威胁,甚至被希腊和保加利亚兵临城下,而这个时候,奥斯曼帝国都来不及调动全国军事力量对伊斯坦布尔进行支援。

所以,迁都可以说是凯末尔改革的一个重要支点,许多重要政策都只有在正式迁都才能彻底展开实施。

如果继续待在伊斯坦布尔,那凯末尔政府恐怕连觉都睡不好,他们同时要面临内外部势力的压力,甚至是暗杀和叛乱问题。

……

1928年,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的巨大变革,这两个国家的改革,不仅仅对本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变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这一年,苏联和奥斯曼帝国推动五年计划实施,加上东非这个先例,以及后来三个国家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亮眼的表现,也让计划性经济,影响了未来许多国家在经济领域发展的决策。

三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君主制,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工党政权,犹如生物界趋同进化一般,都选择“五年计划”形式,三日当空,这堪称1928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观。

而苏联,奥斯曼帝国和东非三个国家,自东欧,到中东再到非洲大陆,在地图上刚好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斜轴线,将整个世界分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