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振 作品

第37章 行至舒县

“大将军明鉴!”

陆雅再度叩首:“小民族叔在大魏为官,家族在南,被孙权屠戮流放,实难忍受。^秒?漳.节′晓+说,罔. -埂+歆^蕞′全^若无大魏做主,小民全族恐怕就将尽皆覆没!”

曹真微微点头,没有理会跪在地上磕头的陆雅,而是转头看向了夏侯献:

“康仁,你自己领兵去过彭城了,彼处将作监之人和那些鲜卑矿工的情况如何?”

夏侯献有些意外,但还是拱手应声:“大将军,鲜卑矿工不成气候,人数太少,杀了领头之人,之后又闹了一次,再杀了一批这才止住。”

“就是……”

“就是什么?”曹真追问。

夏侯献微微摇头:“就是那彭城铜官司马被押回寿春、众人得知将要斩首的时候,彼处官吏乱了一阵,不过薛刺史在彭城铜官,已经将事情都处理好了。”

曹真道:“此人死也可,不死也可,算不得什么大事。”

陆雅玲珑心思,俯在地上听曹真和夏侯献说这些话,此时竟将这句话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上,不禁有了一丝恍惚。

他们二人提到的那个司马,死也可,不死也可,吴郡陆氏在他们两位姓曹和姓夏侯的将军面前,不也是‘死也可、不死也可’吗?

眼见曹真与夏侯献不断说着,似乎要忘了自己一般,陆雅内心虽然焦急,但也完全不敢动弹。魏国大将军是何等尊贵,他完全知晓,自己在他面前什么都算不上。

直到等了许久,曹真才重新将目光转回陆雅身上,没有再问什么陆氏的事情,而是优哉游哉的问道:“陆雅,你说你是乘东海海贼的船只来的?彼辈在何处驻地,有多少兵力人口,又是作何营生?”

“站起来说话吧。”曹真微微抬手示意了一下。

陆雅小心站起,弯腰拱手答道:“禀大将军,这些海贼群居于东海翁州之上……”

“翁州在何处?”曹真发问。~嗖¢艘`暁^税`蛧? /追·醉^歆·璋-节?

陆雅答道:“在会稽郡以东海上,余姚东北、嘉兴东南。”

“嗯。”曹真示意陆雅继续。

在陆雅逐字逐句将这些海贼的大概过往、贩卖私盐和抢劫船只的事情说了一遍后,曹真从容说道:“陆雅,我看你也是个伶俐之人,不然你也无法做下这般事情,寻到寿春这里。”

“我倒是愿赏你个为大魏效力的差事,你愿不愿意?”

陆雅心头起了一丝猜测,连忙跪地拜谢:“属下愿意!”

“好,明日再与你说。”

曹真站起身来,看向夏侯献:“康仁,你与这陆雅今晚便宿在我府里吧。明日我去内阁,再将此事与众人商议一下。”

“遵命。”夏侯献行礼缓步退出,外面自有管家来为夏侯献、陆雅二人安排了偏房住下。

翌日,寿春,内阁值房。

曹真不急不缓的将昨夜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另外三名阁臣也都聚精会神听着。

“当真有趣。”董昭嗤笑一声:“吴国这点地方,孙权竟也要与他那丞相争权?杀人又不敢杀,迟疑了近两个月,却只杀了陆瑁一人,小里小气的,能做什么大事?”

司马懿微微撇嘴。

董昭嘲讽的当然有道理,但这要分和谁来比。

武帝曹操在时砍起反对自己的人来,那可真是干脆利落,重如崔琰、毛玠这般臣子都动辄赐死。文帝曹丕即位之后,族诛丁氏兄弟,也毫不留情。

孙权面临的境地,倒是不上不下,尴尬无比。·如!文+枉+ ~哽¢薪_最?筷_

司马懿应声说道:“孙氏与江东士族媾和了多少年,到现在想要与其分割开来,怕是有些晚了。”

董昭捋须:“谁说不是呢?听那陆雅的话,只落得个不上不下的结果,震慑臣子不足,反倒使人离心离德。孙权如今僭越称帝,伪皇帝的风光受着,正经皇帝该受的权力之苦,他也一样都少不掉。”

“几年前隐叔平去吴国的时候,将吴国上上下下的官制都摸了个清楚。”董昭熟悉的说道:“既然孙权动了陆氏,那再动江东士族们也是早晚的事情。收了治政之权,还要收军权才行,吴国诸将那么多部曲、采邑,孙权又怎么收得过来?若他真要坚持收下去,他这吴国也就该亡了。”

司马懿道:“正是如此。变革当缓,而不当速,如大魏这般徐徐变化,以数年之力推一新政,方可内外无虞。”

“还是把话说回来吧。”曹真轻咳一声:“关于陆雅来投这件事情,我是这样想的,当与你们论三事。”

“其一,江东士族自危,大魏能不能在军事上有所动作。”

“其二,陆雅是借东海海贼的船只来的广陵。彼处有海贼万人,是否能为大魏所用。”

“其三,这件事情该何时告知陆伯言。”

董昭道:“若论军事上,老夫以为坐观其变即可。海贼可以招募,告知陆伯言应当缓些,等陛下的旨意。毕竟陆伯

言现在也是陛下亲族,不可不慎。”

司马懿自动跳过了第一条和第三条:“招募海贼当然不是坏事,依我来看,既然是统领万人的大海贼,可以授予个两千石杂号将军的位置,一如以往招募黑山贼一般。至于这些人以往的罪名和罪行,权宜之计,统统赦了就是。”

“赦了?”陈矫皱眉插话:“除了陆雅空口白牙,我们哪里知道那海贼更多讯息?”

“说了是权宜之计嘛!”司马懿道:“能多些熟悉水性之人,对如今的大魏来说总不是坏事。”

陈矫道:“还是应再商榷一二的。”

“好了!”曹真皱眉说道:“既然我们定不下来,快马报与陛下决断就是了。”

董昭捋须:“好,那就让陛下来拿这个主意吧。季弼,将我等方才之语都记录进去为好。”

“好。”陈矫点头。

……

告别了桓范与胡遵之后,曹睿领着万骑离开了皖城,朝着寿春的方向行进。等寿春内阁派出的信使遇上行军的大部队时,曹睿刚刚抵达舒县。

若说舒县,可能并不知名,但若提到周瑜周公瑾,那就不得不知了。

周瑜是舒县人,庐江周氏就在此处,后汉之时也是两世三公的公族,算得上是江淮人望所在。中平六年孙坚讨董之时,就举家迁到舒县,故而周瑜和孙策也在此时相遇。

而如今的舒县,并无半点人烟。只有五百军士屯驻于此,防备万一。

至于为何无人,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理由,战乱、强行迁移等等。

不过曹睿抵达舒县之时,刚扎下营寨,就得知了一个颇为意外的消息。

“周瑜?”

“是。”毌丘俭解释道:“臣领兵在城池东侧寻找扎营之地时,士卒们寻到一处大墓,墓碑之上还有诔文。正是周瑜之墓,不远处还有一个周乔氏之墓,应是小乔。”

毌丘俭接着问道:“周瑜与大魏作对多年,如今既然寻到了他的墓,就算不毁墓,是不是要将他碑上诔文抹去?都是些僭越和不敬的话语。”

毌丘俭这么一说,曹睿便听明白了。

周瑜一生有何功绩?无非是助孙策平定江东,以及助孙权在赤壁获胜。孙氏赤壁获胜,背后就是曹氏之败,虽然毌丘俭说得含蓄,那碑上定然也有许多对曹氏、乃至于对曹操不敬的话语。

曹睿想了许久,摇了摇头:“都是一个死人了,死了这么多年,若朕这个皇帝下令要动他的墓碑,倒显得朕过于小气了,实在划不来。”

“至于他碑上那些话语,暂时就放在此处吧。所谓天命,并非一直获胜,而是最终得到天下,汉高帝也多次败于项羽,又何曾阻了百川入海,归于一统?碑不要动了,就留在此处,来日平吴之后,再在旁边留一处记录胜局的碑文就是了。”

“是,臣遵旨。”毌丘俭拱手应道。

曹睿看了一眼毌丘俭:“仲恭,有件事情,朕一直没与你说过。朕想了一想,也该让你知晓了。”

“陛下要与臣说何事?”这下轮到毌丘俭惊讶了。

曹睿顿了一顿:“是你父亲坟茔之事,去年冬日,崇文观学士管辂去了一趟河阴,经过了你父亲墓葬所在之地,看了看彼处的阴宅地理……”

“臣……”毌丘俭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过了好一会,毌丘俭才抿了抿嘴:“若管辂此人说得真对,那臣也同意将坟墓迁走。只不过臣家里的这些事情,劳烦陛下关怀,臣实在过意不去。”

“不必。”曹睿道:“朕今日与你说,是因为管辂已经从洛阳送信来了,称已在邙山选好了一处好阴宅,若你没有什么反对之意,朕就回信给管辂,让他去做了。”

“如今此处没什么琐事,仲恭要不要自回一趟洛阳?”

毌丘俭方才还犹豫,现在倒果决起来了:“陛下,臣以为还是不回去的好,此事臣在与不在,并不会有多少不同。”

处在中领军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毌丘俭并不愿因为这些意料之外的琐事影响,从而离开皇帝身侧。

曹睿想了想,说道:“这样吧,仲恭若不去,朕就点名让你弟叔恭回去了。”

“臣谢陛下恩典。”毌丘俭再度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