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要搞朝廷大员们人人过关,一个不漏的意思了?
似乎这个篓子在自己面前越捅越大,司马懿只得低头拱手:“陛下圣明,此事极为妥当。/鸿′特¢晓\说,网? ′首/发?”
曹真等三人见皇帝已经下了令,免得惹这种麻烦,故而也在同一时间称是。
曹睿没有抓着此事不放,而是紧接着开口问道:“说完立太子储君之事,朕还要再问问你们,为四位皇子选王傅之事。”
环视一圈之后,曹睿笑了一声:“怎么,都这么多日子了,朕都没见你们提起此事,书信里也没有,昨日迎驾的时候你们也没提,莫不是把此事忘了不成?”
曹真略显尴尬的应声:“陛下之命,臣等当然没忘。只是四位辅臣、四位王傅,如何对应,臣等置身事内不能决断,还是等陛下亲自回朝再定为好。”
“臣等都记着呢,只待陛下安排。”陈矫也开口了。
“等朕安排?朕还等着你们安排呢。”曹睿轻笑一声:“既然如此,朕的四位阁臣之中有没有毛遂自荐之人?”
话音刚落,董昭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瞬都没迟疑,干脆利落的不像个年近八旬之人。曹真、司马懿、陈矫同时吃了一惊,抬头向董昭的面孔望去。
这是快八十岁?
没搞错吧?!
曹真和陈矫都还只是惊讶于董昭起身的速度,尤其是司马懿,本想按着司马师的建议去争邺王王傅的位子,脑中的说辞都已经想好了,情真意切的编了一大通,却还是被董昭抢在了前面。
且看董昭怎么说吧,若是真有机会的话,就算可能与董昭当场闹得不愉快,邺王王傅的位子还是要争一争的。
毕竟若无意外,这可是来日的国家储君!这是可以福泽三代的事情。
曹睿笑了几声:“董公慢着些,这么大的年纪了,这内阁里又没人与你争,董公今日莫不是要向朕自荐?”
“陛下说的没错,臣今日正是要向陛下自荐。′衫?叶/屋. \更′辛!醉`筷/”董昭拱手说道:“陛下此前有令,要让四位阁臣作为四位皇子王傅,一一对应,不可错漏。臣忝为大魏太尉,素来在内阁中为任,连三公的本职之事都没怎么做过,心中实在有愧。而且臣又是阁臣中年纪最长之人,邺王也是诸王中年纪最长,似乎臣作为邺王王傅更好。”
说罢,董昭笑着抬起头来,与曹睿望过来的眼神对视:“臣实在年迈,恐怕没有几年好活了,故而今日也想用臣这张老脸向陛下讨个恩典。”
“哈哈哈。”曹睿摇头笑了几声,伸出右手食指指了指董昭,语气中带了几分调侃的意味:“董公啊董公,今日董公之语着实有趣,你都这般说了,朕如何还能不准呢?就让董公为邺王王傅吧。”
“臣领旨,谢恩!”董昭微微欠身后坐下。
这般快的速度,着实令人惊诧。不知是董昭与皇帝私下提前说好了此事,还是陛下与董昭之间的默契竟到了如此程度?董昭竟会如此揣摩人心?
司马懿不禁喉头微动,有些愣神。
董昭争做邺王王傅,没有说什么该按功劳、或者说邺王聪慧这种有争夺之感的话语,而是说了自己年迈将死,想要求个恩典。
若日后没有异常之事发生,长子即位乃是常理之事,那会是大魏的第三个皇帝。
至于说什么恩典,还不是为董昭自己的后代求些恩典和人情吗?若有了王傅之谊,哪怕只有一天,哪怕董昭本人根本没亲自教导过邺王,董昭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和孙辈多半也能受些恩荫。
陛下还应了董昭的话,说明陛下这也将此事看做恩典一般,那背后的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
还是要推太子!
就在司马懿心中细细琢磨此事的时候,曹睿缓缓说道:“朕本不知该如何去选,董公之语倒是给了朕一个思路。既然四位皇子有齿序长幼,阁臣们就按年龄来分好了。”
“年纪最长的董公,为邺王王傅。.比~奇·中+蚊~徃~ ~首_发/陈卿为长乐王王傅,大将军为寿张王王傅,司空为博平王王傅。按年龄齿序而来,一人对应一人,并无错漏。”
“这般分法,诸卿可有异议?”
都明白指出来了,谁还能说些什么?
董昭笑着应声:“臣以为此事妥当。”
曹真、司马懿、陈矫三人也一并称是。
曹睿缓缓点头:“你们既然做了王傅,虽说诸王皆是小儿,但你们该做之事倒也不少。这样吧,朕给你们逐一分派一二。”
提到公务之后,看着四人的目光微微变得严肃起来,曹睿笑着解释道:“你们也勿要紧张,朕让你们做的,无非就是编些教育皇子的教材罢了。”
“朕看你们四人这样分派为好,司空编纂些关于经学的内容,陈卿介绍世情庶务,大将军介绍弓马军事,最后董公来抓个总,审阅一二。”
“朕给你们选的这个差事怎么样?”曹睿环视一圈:“这也算是传道授业了,有了
这些事作为底子,你们也能算是真正的王傅了。对了,王傅的俸禄就还是按两千石来算吧。”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四人纷纷行礼,再也说不得什么。
曹睿笑笑:“除了王傅一事,朕这些时日还是为水军寻了个主帅。原本朕答应陆伯言对吴作战时不去用他,既然孙权杀了陆瑁,这等忌讳倒也不用守诺言了,就算朕不去与他说,他都会自己想来的。”
曹真点头:“陆瑁正当壮年,死在狱中,不论具体怎么死的,总之与孙权脱不开干系,认为是孙权所杀倒也没错。”
“陆瑁这么一死,加之陆氏之人被流放交州,倒是不需再担心陆逊的立场了。”
董昭也倚在椅背上从容应道:“臣附议,陆逊可用。但若将陆逊调来,秦州又该由何人镇守?今年张郃才亡故,若是陆逊又走了,关西一连失了两个重将,倘若诸葛亮再来犯,恐怕到时难以支应。”
曹睿朝司马懿和陈矫二人努了努嘴:“东阁怎么看?”
司马懿道:“董公言之有理,臣以为当慎用陆逊。”
陈矫也随之说道:“陛下,不若再请大将军镇抚关西?”
曹真瞬间就脸色变黑,嘴角撇起,有着肉眼可见的厌烦之感。作为大将军,在中枢待的好好的,眼看就能在陛下身前总揽伐吴军事了,怎么又让我回关西了?
莫不是东阁两人早就在算计我了?还是陈矫一个人的想法?
曹真倒也不惧,破局之法还是有的,于是叹了一声:“若国家需要臣去关西,臣定不辞使命。但关西之地不如中原养人,臣身体渐渐恢复,还是久随陛下身边,沾了陛下的福德之故……”
曹睿挥了挥手:“陆逊要来,大将军也不能动,局势没有越来越回去的道理。大魏才智之士何其多也,如何还能少了一个督抚之选?”
“今日还需你们为朕想出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来!”
董昭倒是心思玲珑,略一拱手:“不如让陈司徒去关西?”
幸亏陈群不在此处,若他听到董昭此语,恐怕要骂出声来了。这几年东奔西走,从中枢至荆州,从荆州回洛阳,再从洛阳来寿春,还要让我再去关西?
曹睿摇了摇头:“陈司徒不成,过于年迈,朕不放心。”
曹睿这么一说,董昭心中就明白过来了,紧接着提了一句:“陛下,王文舒如何?”
让王昶对诸葛亮吗?
还未等曹睿回复,曹真就在一旁说道:“陛下,臣以为郭淮可以。”
这便是又多了一个人选了。
这等时候,司马懿和陈矫也不能落后,二人分别推荐了中领军毌丘俭和侍中徐庶。
曹睿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仲恭和徐侍中不成,他们两人要留在朕的身边。关西有卫师傅主持大局,不需行险。郭淮坐镇汉中,彼处位置极重,不应擅离,若郭淮走了,朕怕彼处无人能赢过诸葛亮。”
“思来想去,竟还是王昶最为合适。”
董昭捋须点头,颇有几分得意之感。
曹睿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这样吧,改王昶为镇西将军,继陆逊之后负责秦州战事,归于卫师傅管辖。改陆逊为征东将军,统帅水军,待王昶到任之后再来寿春,这样安排可还稳妥?”
董昭从容说道:“关西这样安排,定然无虞。”
“车骑将军卫臻领重兵坐镇下辨,有车骑将军长史后将军费耀、车骑将军司马邓艾二人辅佐。”
“汉中由征蜀将军郭淮、平寇将军戴陵二人负责防务,沓中有护羌校尉周铎,祁山有镇西将军王昶和捕虏将军陈凭,如此安排,就算诸葛亮倾蜀地全力来伐,关西也全然无惧。”
“好,就如此办!”曹睿一锤定音。
司马懿道:“陛下,若王昶离了营州,臣以为当重选一人负责营州军事。自太和四年至今,营州已经安稳了将近三年,似乎设置都督有些多余,设置都监正好。”
曹睿点头:“谁能为之?”
司马懿拱手:“臣以为兵部尚书武周可以监营州军事!”
“谁又能继任兵部尚书?”曹睿接着问道。
司马懿毫不犹豫的答道:“尚书丞王基王伯舆可以!”
曹睿看了看其余三人:“武周和王基,你们可有异议?”
曹真摇头表示赞同,董昭、陈矫二人也是同样说法。
曹睿思索片刻,开口道:“武周虽然年长,但是执掌兵部多年熟悉军事,可以用在营州。王基才干过人,文武兼资,做事素来沉稳,朕也熟悉他。”
“这样,稍后你们走后,朕召武周和王基二人谈一谈,若没什么问题,就用他们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