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消息传开,御史台立刻弹劾。】

【“陛下沉迷奇技,致工匠伤残,劳民伤财,望即刻停止此荒诞之举!”】

【朝堂上,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来。】

【御史大夫言辞激烈:“陛下贵为天子。”】

【“应专注治国安邦,而非将精力浪费在这些奇技淫巧上!”】

【朱由检却在朝堂上展示改良后的弹簧缓冲装置。】

【神色严肃:“伤亡乃革新之痛。”】

【“但若因此止步,百姓何时能免受畜力之限?”】

【“朕意已决,车械局研发不得中断!”】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夜。】

【年轻工匠吴明在调试时发现。】

【将垂直踏板改为倾斜角度,并增加联动杠杆。】

【可大幅提升踩踏效率。】

【他兴奋地连夜报告。】

【朱由检听闻后,披着蓑衣便赶往车械局。】

【当改良后的“神火轮”原型车在皇宫广场试运行时。】

【两名工匠交替踩踏。】

【车辆竟平稳行驶了百丈之远。】

【朱由检激动地抚掌大笑:“成了!”】

【“此车可载千斤,日行百里!”】

【为验证实用性,朱由检下旨进行实地测试。】

【一队士兵驾驶三辆“神火轮”,装载着粮食从京城出发。】

【沿官道向保定府行进。】

【途中遭遇泥泞路段。】

【车辆凭借宽大的铁制车轮顺利通过。】

【而随行的传统马车却深陷泥潭,苦苦挣扎。】

【十日后,当士兵们驾驶车辆返回时。】

【车轮磨损轻微,众人震惊不已。】

【亲眼目睹测试过程的户部尚书惊叹。】

【“若此车推广,每年在畜力上便可节省白银万两!”】

【消息传回朝堂。】

【内阁首辅温体仁难以置信:“人力驱动如此重车长途跋涉。”】

【“实乃千古未闻!”】

【但也有官员提出质疑:“此车虽好。”】

【“可制作复杂,成本高昂,如何普及?”】

【朱由检早有准备。】

【“朕已命人研究简化工艺,同时设立工坊,培训工匠。”】

【“先在漕运与驿站推广,待技术成熟,再向民间开放。”】

【首批车辆交付当日。】

【漕运使王大人围着“神火轮”反复打量。】

【满脸疑惑:“无马牵引,当真可行?”】

【当他亲眼目睹车辆满载货物轻松爬坡时。】

【不禁感叹:“有此神器,江南赋税可更快抵京。”】

【“漕运效率能提升数倍!”】

【然而,推广之路布满荆棘。】

【骡马行商会联名上书:“此车若普及。”】

【“万千马夫将失生计,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民间更传言“神火轮乃妖物,会吸人精气”。】

【山东某县甚至发生百姓聚众阻拦车辆通行事件。】

【朱由检听闻后,亲自主持“百城演示会”。】

【他命工匠在各地集市现场展示。】

【“诸位请看,一人之力可抵十马。”】

【“且无需草料喂养,不会染病!”】

【在济南的演示现场。】

【一位老车夫挤在人群中,满脸不屑。】

【“俺赶了一辈子车,没马能走?骗鬼呢!”】

【只见一名瘦弱的工匠坐上车。】

【轻轻踩踏踏板。】

【车辆缓缓启动。】

【载着千斤货物绕场一周。】

【老车夫瞪大了眼睛:“乖乖,这……这还真行!”】

【当百姓看到车中老者轻松踩踏踏板。】

【载着货物稳步前行时。】

【质疑声逐渐转为惊叹。】

【在扬州,盐商率先将“神火轮”用于盐运。】

【发现运输成本降低四成。】

【在山西,煤商利用其将煤炭更快运往各地。】

【铁匠铺里,工匠们日夜赶制齿轮零件。】

【酒馆中,说书人将“神火轮”的故事编成段子。】

【“皇上造神车,不用马不用牛,百姓省力笑开颜!”】

【一位走南闯北的商人感慨:“以前运货总怕马累倒。”】

【“现在有了这‘神火轮’,风雨无阻!”】

【随着“神火轮”的普及,大明的商路愈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