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是兰德尔吗?
我是徐。”
莫瑞和肯尼离开后,徐谨言拿起了电话,拨给了兰德尔克莱泽。
“是我。
分镜头你看完了吗?
觉得怎么样?”
“还不错,不过有个问题你可能疏忽了。”
“是什么,你说?”
“是这样的,这部影片主要的对象是孩子们。
你需要考虑到孩子们的视角。
你的分镜头很多画面都是俯视,作为孩子,他们身高很低。
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也会与成人有所区别。
就比如孩子们面对大人的时候,镜头需要低一些,用仰拍的角度。
而其他的镜头,你也需要将镜头放低一些,这样可以拍出孩子们的视角。
这个细节我觉得你需要关注一下。”
徐谨言一边翻看着兰德尔邮寄过来的分镜头册子,一边对着话筒说道。
“耶稣上帝!
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怪不得你能够如此成功,这么细节的地方你都想到了。
那么除了这一点呢,还有别的吗?”
兰德尔耐心听完后,顿时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其他的都不错,除了这一点外,其他地方我看不出什么问题。
对了,因为你的分镜头是黑白的,你打算用什么滤镜?”
徐谨言将手里的册子合上。
想到了滤镜颜色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电影的滤镜颜色选择也是一门大学问。
就拿经典的黑客帝国来说,估计不少人没注意到,这部片子大量使用了绿色滤镜。
战争片类型的时候,导演们一般喜欢灰色,无限接近黑白的滤镜。
而到了史诗类型,比如教父和美国往事这类片子,又大量使用偏黄的滤镜。
换做青春爱情类型的时候,导演们又都默契的使用暖色滤镜。
所以,颜色的使用,也是一门大学问。
“我偏向不适用过于浓烈的颜色。
相反,我想先看看不加滤镜的镜头呈现出来会是什么效果。
再根据情节和镜头来添加滤镜。”
兰德尔说出了他的想法。
“行,那就按照你的想法来。
明天我会把分镜头邮寄回去,现在就剩下预算了。
你打算什么时候给我?”
听到兰德尔的回复,徐谨言也没有说什么。
本就是面对儿童和家庭向的初级科幻片,没必要纠结太多的东西。
“抱歉。
这个东西太过繁杂了,最近一阵子我整个人都是懵的。
每天一看到那密密麻麻的表格,就好像一大群马蜂在我耳边盘旋一样。
你可能需要再等上一阵子了。
我很怀疑我即便是做完了预算表,大概率很多东西也是对不上的。
还得好好检查几遍才行,这是我第一次完全主导一个项目。
我可不想搞砸了。”
兰德尔一听到徐谨言问起预算,马上开启了吐槽模式。
“不着急,慢慢来,我们有的是时间。”
听到兰德尔的吐槽,徐谨言瞬间就有些想笑。
不过还好他绷住了。
放下了电话后,徐谨言又想起了雷德利,已经半个多月了,他还没有打电话过来。
估计也是忙着在画分镜头和造预算。
既然没有消息,说明就是好消息。
拍电影本身就不是一件能轻易快起来的事情,自己也没必要那么着急不是?
很快,时间又走了一个星期。
幸得最近一直没有人打扰他,徐谨言能够安心下来将哈利波特的第二部写完。
“老哥。
咱大哥回信了,说他那边年前不太好请假。
他这个岗位比较缺人,想过来,估计也要到年后了。
咱妈说不如让嫂子带着孩子先来,你觉得咋样?”
正当徐谨言在书房里审稿的时候,小妹跟徐母嘀嘀咕咕了一阵后。
跑到了书房里,趴在徐谨言面前,捧着小脸说出了大哥那边的情况。
“可以啊,我都行。
不是,这种事问我干嘛?
你们做决定不就行了?”
徐谨言听完,有些好奇。
“害!
咱家的事儿,那不得问过你才行吗?”
小妹则是笑盈盈地看着徐谨言。
“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大哥不好请假,那就让嫂子带着侄子先来呗。
反正嫂子又没有工作什么的。
对了,是不是缺钱啊?”
徐谨言说着说着,才意识到了什么。
“不是钱的事儿。
估计是大嫂的签证不好办。
另外就是,咱妈给大哥打电话的时候,没说那么细。
所以咱妈觉得吧,大哥估计是对来美利坚心里有抵触。
毕竟他现在工作可是很招人羡慕的。
一下子请这么久的假,担心领导不高兴呗。”
小妹噘了噘嘴。
在她看来,大哥好像有些顽冥不化一般,还奉行着死板的老教条。
“签证的事儿好说。
我找人打个招呼就行。
那大哥到底是不好请假,还是不想请假啊?”
徐谨言眼睛一转,问了一句。
“估计都有呗。
算了,不跟你说了。
这事儿让咱妈头疼去。
你记得找人打个招呼啊。”
小妹似乎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一般,当即起身蹦蹦跳跳地就朝外面走去。
“。。。。。。”
徐谨言看着小妹欢快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
徐母着急喊大哥来,大概率就是因为当初自己说要把酒庄送给大哥的那句话。
徐谨言并不稀罕这座酒庄,真想送给大哥,那也只是一句话直接送了便是。
可是大哥徐谨文的性格嘛。。。怎么说呢。
虽然徐谨言只见过徐谨文一次,可对这位前身大哥的性子,多少还是摸到了一些。
以徐谨言对徐谨文的认知来看,大哥大概率是不会要这座酒庄的。
至于会不会来了之后改善之前的观感,辞去正式工作移民过来,这个就不好说了。
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什么用,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审完了哈利波特第二部最后一页,徐谨言摸出了一个新的笔记本。
在上面写下了band of brothers。
刚写了个开头,却突然意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部剧可是几乎完全还原了史实的。
自己一个外来的的留学生,如何解释是这么了解美军的历史?
毕竟,兄弟连可不像其他的小说一样,可以随便编造,对外一句小说家的灵感就可以糊弄过去的。
要知道,101师506团e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剧中所有人物也都是真实存在的。
剧情的大方向也与历史符合,从第一集的训练开始,到后续去了英伦,又跳伞到诺曼底,推进到十字路口和花园广场。
这些都是有文字记录在案的。
唯独原创的内容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羁绊和情节。
自己什么东西都没有参考,平白就这么写了出来,这么大的漏洞,以后有人问起,怎么补?
别忘了,兄弟连每一集开头,都有一个当事人接受采访的录像呢!
想到这里,徐谨言不禁有些挠头,这该怎么办?
“你好,我是徐。”
不过很快,徐谨言就想到了办法。
既然没办法解释,那么自己就找人呗?
马上打通了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会参议员的电话。
“你好,徐。
好久没有接到你的电话了。
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吗?”
电话里,参议员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和蔼可亲。
“是这样的,我需要寻求军方的帮助。
你有没有熟人可以介绍给我?”
徐谨言并不废话,直奔主题。
“哦豁?
你是已经开始写黄石1963了吗?
我猜一下,是不是里面的剧情跟64年的越战有关?”
马上,电话那边的参议员先生就发挥了想象力。
而令徐谨言感到奇怪的是,似乎每个人都认为下一卷一定就是黄石1963,而不是73、53或者83什么的。
“抱歉,并不是黄石1963.
我前阵子收购了一家电视台,打算拍摄一部二战时期的电视剧。
需要查阅当时的资料,以及想问一下,能不能从军方借一些东西。”
面对参议员先生的好奇,徐谨言赶紧解释了一句。
“原来是这样。
要知道,你的黄石第一卷和第二卷,我可是爱不释手,已经重复阅读了不下三遍。
我还以为你已经开始写黄石1963了呢。
不过算了,既然你需要帮助,我自然不会拒绝。
但你得先跟我说一下,你打算什么时候写黄石1963?”
没想到,参议员先生依旧对黄石的第三卷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