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建奴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这些蒙古部落就对大明爱搭不理,时不时地还骚扰一番大明的边境。
搞得大明边境地区十分动荡不安,百姓们苦不堪言。
后来他们被建奴打败,也算是变相地灭了国。
可之后大明打败了建奴,他们也算是间接复了国。
但是在这之后,他们居然没有对大明俯首称臣,甚至连一个使者都没派到大明来,这简直是对大明的公然挑衅。
合着老子帮你复了国,你连个感谢都没有是吧?
说实话,崇祯挺生气的。
只是生气归生气,因为担心害怕影响朝廷接下来的计划,所以这种事情崇祯也没告诉任何人,只是一直将这口气憋在心里。
直到现在,他总算是可以发泄这口气了。
下一秒,只见崇祯突然冷笑一声,然后大声道:
“好!就该这么对付这些不懂感恩的家伙,就要让他们知道大明的厉害!”
朱慈烺倒是没想到崇祯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微微一怔,随即说道:
“这么说来,父皇这是同意了?”
崇祯点了点头,但接着突然就有些犹豫起来,然后说道:
“如果只是这件事情的话,朕当然是同意的,只是这件事情你就没有必要去了吧?”
“或者派英国公去,或者派唐王去也可以,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应该能够胜任这件事情。”
朱慈烺摇头说道:
“不行,因为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草原上就会下雪了,一旦下雪,行军打仗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这件事情必须速战速决。”
“要是派英国公或者派唐王去的话,那些边军未必会听他们的话。”
“毕竟他们之前刚刚打了胜仗,志得意满,说是骄兵悍将也不为过。”
“所以必须有一个镇得住的人去,而这个人不是父皇就是儿臣了。”
“可父皇是皇帝,需要镇守京师,稳定朝局,所以儿臣去是最为合适的。”
崇祯听到这话,一瞬间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他心里明白,朱慈烺说得确实有道理。
想到这里,崇祯只能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
“既如此,那朕也就不再劝你了,不过你记得到了宣府之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出城,只需要待在城内即可。”
哪怕已经知道了朱慈烺是真武大帝转世,但崇祯也知道朱慈烺的这副身体始终还是人类的身体,要是不小心受伤的话,那也是会流血、甚至死亡的!
不论是出于父子关系、还是对大明未来的期望,崇祯都不希望朱慈烺受到任何的伤害。
面对崇祯的担忧,朱慈烺则是微微一笑。
“父皇放心,儿臣知道该怎么做,儿臣一定会小心谨慎,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的。”
崇祯点了点头,接着突然就想到了什么,然后开口问道:
“你之前也说过烧荒和捣巢是不算军功的,既然如此,你怎么保障那些将士们愿意尽力去做这件事情?毕竟没有军功的诱惑,他们可能会缺乏积极性。”
朱慈烺胸有成竹地说道:
“一般的烧荒和捣巢确实是不会算做军功的,但是这次除了烧荒和捣巢之外,我们还会得到领土。”
“只要能够成功打击那些蒙古部落,抢夺他们的土地,就可以和阿布奈交换宣府之外的牧场,扩大大明的疆域。”
“如此一来,这自然也算是开疆拓土了,而开疆拓土自然是有军功的。”
“除此之外,大明如今可不缺银子,就算给不了军功,银子也会给够。”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银子,他们自然会尽力去做这件事情的。,删.8·看`书′惘! ?已~发?布-最`歆`彰?洁′”
崇祯听到这话,觉得确实也是这个道理,随后点头道:
“嗯,你说得有道理,就这么办吧!”
顿了顿,朱慈烺突然又开口道:
“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儿臣不在的这些时间里,父皇最好不要去上朝,若是想去上朝的话其实也没关系,只是一定不要参与政事,凡事皆有内阁处置,不会出差错的!”
“这也是为了大明,请父皇切记!”
....................
崇祯听到这话,鼻子差点都气歪了。
不是......
这话怎么听的怪怪的?
好像他一参与朝政,大明就要亡国似的?
他有那么差吗?
可仔细一想,貌似在朱慈烺‘造反’之前,这大明好像真的差点亡国了.......
一时间,崇祯就跟吃了一只苍蝇般恶心,随后板着一张臭脸说道: “你放宽心,等你走了之后,朕要么去城外的道观修仙、要么待在后宫不出去,这朝,朕不上还不行吗?”
朱慈烺摸了摸下巴。
“这样自然最好不过!”
.........
崇祯再次无语。
只是无语归无语,接下来的事情还是要尽快处理。
随后崇祯便不再耽搁,直接下旨召内阁和几位大臣前来晋见。
不一会儿,内阁大臣和几位重臣便匆匆赶到了皇宫。
崇祯也没犹豫,直接将此事详细地说明了一遍,包括要对蒙古进行烧荒和捣巢的计划,以及朱慈烺要亲自前往宣府指挥等事宜。
几位大臣听到这话,十分惊讶,谁也没想到如今马上就要过冬了,朝廷居然要进行如此大的军事行动。
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
不过既然是皇帝决定的事情,再加上这件事情对于大明确实是十分有利的,他们仔细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也不好说些什么,然后也就都同意了。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么被定了下来。
因为这次要调用的兵马基本上都在京城附近驻扎,所以当天下午,各处的兵马都得到了调令。
调令如同一道道闪电,迅速传遍了各个军营。
很快,大明的军队又开始运转了起来。
如今这局势之下,朝廷在京城周边布置的总兵力大约维持在十五万左右。
虽说与成祖时期那动辄二三十万的庞大兵力相比,数量上着实少了不少。
然而,若论起战斗力,这十五万左右的兵力那可真是远胜于成祖时期那二十多万大军。
这其中的关键缘由,便在于武器装备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当下的军队,基本上全员都已配发了先进的燧发枪。
这燧发枪相较于以往的冷兵器威力巨大,射程更远,精准度也大大提高。
而且每个月用于士兵练习射击的子弹供应极为充足。
士兵们有了充足的弹药进行训练,射击技能自然日益精湛。
再加上朱慈烺一心想要打造一支接近于后世现代化部队的强大军队,所以在这方面,他可谓是毫不吝啬。
无论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还是士兵训练所需的物资供应,他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如此一来,才造就了如今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
而在这十几万的兵马之中,骑兵的数量不过也就三万而已。′e.z?暁^税/王′ \吾¨错?内*容`
此次朱慈烺出征,打算带上一万五千骑兵,并且全部都是轻骑兵,不要重骑兵。
这是因为在草原上行动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
重骑兵虽然防御力极高,但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轻骑兵则不同,他们机动性强,能够迅速地穿插、迂回,对敌人发起突然袭击,也能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撤离。
另外,此次随行的将领有曹变蛟、张世泽、李虎、黄得功、马祥麟等一众猛将。
他们之中,一部分会跟随大军一同出征,杀敌建功。
另一部分则负责保护朱慈烺的安全,确保朱慈烺在出征期间万无一失。
这些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有他们在,朱慈烺此次出征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除此之外,还有一千锦衣卫、一千净军随行,方正化也在其中。
接下来的两天里,朱慈烺可是一刻都没闲着。
他深知此次离开京城,京城的大小事务都需要提前做好安排,以防出现意外情况。
于是,他把自己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里,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全部都在脑海中过了一遍,然后针对每一件事情都做了相应的安排。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修路的事情。
京城作为大明的都城,道路的畅通与否不仅关系到京城的日常运转,更关系到朝廷的颜面和威望。
为此,他特意召见了一下工部尚书周士朴。
在召见时,朱慈烺再三跟他讲明了此事的重要性。
“周尚书,此次修路之事,关乎京城乃至整个朝廷的大局,务必高度重视,不可有丝毫懈怠。”
工部尚书周士朴自然也是深知此事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满口答应下来,甚至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太子殿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修路,在您回京之前一定会修好全部的水泥路,若不能完成此任务,臣这个工部尚书便主动请辞。”
果然,文人和武将就是不一样!
这要是武将的话,立军令状的时候一定会说完不成任务就砍掉他的脑袋之类的话。
耳而文人,最严重的也就是罢辞官而已!
当然,朱慈烺也没想砍谁的脑袋。
随后,朱慈烺又召见了几位内阁大臣。
然后和几位内阁大臣详细交代了一些朝政方面事情。
其实这方面朱慈烺的担心倒是有些多余了,因为处理朝政对于几位内阁大臣来说并没有什么任何的难度。
毕竟几位内阁大臣处理朝政已经十分熟练了,朝中事务基本上不需要朱慈烺操心。
再加上崇祯已经答应过不会在政事上指手画脚,给予了内阁大臣们充分的自主权,所以在朝政处理这方面,自然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便来到了两天后。
这一天一大早,朱慈烺乘坐着崇祯的龙辇,带的约莫两万人的队伍缓缓向宣府出发了。
本来按理来说,龙辇这玩意儿只有崇祯才有资格坐,哪怕是朱慈烺这个大明太子也没有资格,但是此刻却没有任何人敢说什么。
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件事情是崇祯特许的!
既然皇帝都答应了让太子乘坐龙辇,其他人又敢多说什么?
另外,因为昨天晚上早就发了每人十两银子的开拔费,所以此时此刻,出征的将士们都是精神大振,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出征又是立功的时候了。
就算不能立功,也有一笔数量不菲的赏银拿。
随后,经过简单的仪式之后,大军缓缓开拔,向着宣府进发。
在大军的身后,站着的数十位前来送行的文武大臣。
看着朱慈烺乘坐御驾缓缓离开,大臣们遥遥拱手,随后便各自离去了。
有些人忍不住松了一口气,毕竟太子爷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也能稍微轻松一下了。
当然,他们也只是轻松一下而已,可不敢胡来。
毕竟谁都知道,太子爷虽然不在京城,但是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情报机构还在京城。
这些情报机构就像一双双无形的眼睛,时刻监视着朝廷大臣们的一举一动。
谁要是敢搞出什么事情的话,无疑就是自寻死路。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龙辇之上,朱慈烺正斜靠在一侧微闭着眼睛,一副困倦无比的模样。
没办法,昨天晚上他为了出征的事情忙到很晚,今天早上又起得太早,搞得他整个人都没有精神。
一旁的郑小妹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喝茶。只不过此时此刻,郑小妹早已褪去了女儿家的打扮,身上穿着一件小太监的衣服。
她原本乌黑亮丽的长发被盘起,藏在了帽子里面,脸上也略施粉黛,遮住了原本娇美的容颜。
乍一看,还真以为是个唇红齿白的小太监呢。
若是不知道实情的人,可能还以为朱慈烺有什么特殊的癖好。
就连一旁的琪琪格也是如此,她也是褪去了之前的女儿装扮,换上了一身小太监的服饰。
琪琪格一边撩着窗帘看着外面的场景,一边脸上又露出了些许急切的神情。
看着外面缓缓后退的树木和田野,心中盼望着能快点到达目的地。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朱慈烺连眼皮也懒得抬一下,然后打了个哈欠说道:
“不要着急,着急有什么用?就算是八百里加急,送到宣府也是需要时间的,然后宣府派人去找阿布奈,阿布奈在来到宣府,这一番折腾下来没有个四五天是不行的,你着急也没用。”
琪琪格听到这话,紧张的心情这才稍微放松了下来。
她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看着窗外的风景,只是眼神中依然带着一丝焦虑。
与此同时,画面来到察哈尔部草原上。
早在昨天,秦良玉就收到了从京城发来的八百里加急。
秦良玉接过奏疏,简单看过之后,对于朱慈烺的决策也是有些惊讶。
毕竟一开始的时候她只是询问了一下是否要进行烧荒和捣巢,没想到居然就整出了这么一个大的行动。
五万骑兵出动,这得是多么大的阵仗啊。
毫不客气的说,只要有人能带路,直接就可以荡平大半个草原了。
虽然这样想着,但秦良玉还是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按照奏疏中所交代的事情严格执行了起来。
她深知军令如山,既然太子已经做出了决策,她就必须要全力配合。
紧接着,她直接派遣人手去向阿布奈传达信息,一同送去的还有朱慈烺的一封密信。
如今这个时候,大明和察哈尔部的往来贸易还是十分频繁的。
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牛羊被送到宣府进行交易。
那些蒙古人赶着成群的牛羊,浩浩荡荡地来到宣府的集市上售卖,然后购买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回草原上。
为了保证贸易可以顺利进行,阿布奈甚至专门派人在宣府住了下来,主管贸易一事。
也是因此,大明才能在短时间内就联系到阿布奈的人。
没过多久,几匹快马便出了宣府,然后直奔草原而去。
一天之后,一处简单的营地中。
四周都是蒙古骑兵,他们身着皮甲,手持弯刀,警惕地巡逻着。
最中间一处帐篷之内,阿布奈正一脸阴沉地坐在那里。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焦虑,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面前的几名部下正在向他汇报着最近一段时间的收获。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阿布奈不断的掠夺周边的部落,想要得到足够的物资过冬。
但其实效果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
一来是那些部落之前也被建奴劫掠过,本身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物资了。
二来是大家都是游牧民族,都知道打不过就跑的道理,所以周边的那些部落跑得都很快。
又因为部落不同,所以逃跑的地方和方向也都有所不同,导致阿布奈一时间也拿他们没办法。
更为不巧的是,他之前还接触了一个比较大的部落,也就是叶尔羌汗国。
这个部落的兵力和他不相上下,双方打了好几场,阿布奈虽然指挥着自己的骑兵奋力拼杀,但也没占到多少便宜,只能悻悻而返。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局势实在是太严峻了。
在阿布奈看来,今年这个寒冬,可能会死好几千人甚至几万人。
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个难关。
就在阿布奈眉头紧锁,一筹莫展的境地之时,营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且沉重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个身材魁梧、满脸风霜的大汉匆匆忙忙地闯了进来,他一进营帐便单膝跪地,高声报道:
“大汗,宣府那边来人了,说是宣府总兵秦良玉送来了密信,要亲手交给大汗您!”
什么?
阿布奈听到这话,原本就紧皱的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川字,眼中满是疑惑与不安。
他实在想不明白,秦良玉为何会突然给他写信?
要知道他们之间虽然一直有着贸易往来,但关系也不过是建立在利益之上,并无深交。
难道是贸易方面出了什么严重的岔子?
倘若真是如此,那可就麻烦大了,如今他们察哈尔部在诸多方面都还依赖着与大明的贸易,一旦贸易受阻,部落的生存都可能面临危机。想到这里,阿布奈心中一阵慌乱。
但他毕竟是蒙古大汗,很快便强自镇定下来,沉声道:
“让他进来。”
话音刚落,一个蒙古人便低着头,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
阿布奈对这个蒙古人有些印象,此人正是他派去在宣府负责贸易交易的一个蒙古官员。
随即阿布奈也不等对方跪下,便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快说,宣府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秦良玉会突然让你送信来?”
那蒙古人不敢有丝毫隐瞒,连忙回道:
“大汗,宣府那边目前一切正常,贸易往来也如往常一般顺利,只是就在昨天,宣府总兵秦良玉突然找到了臣,说是有两封极为重要的书信要小人务必亲手交给大汗您。”
“还说这两封书信射击到察哈尔部的生死,臣不敢怠慢,日夜兼程赶了回来。”
“说完这话,他便恭恭敬敬地从怀中掏出了一个木匣子,然后递到了阿布奈面前。
阿布奈上前一步打开了木匣子,紧接着便看到了放置在其中的两份密信。
没有丝毫犹豫,阿布奈直接拿起了这两封密信。
当他看到其中一封密信落款处写着秦良玉三个字时,表情倒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然而,当他看到另一封落款处写着朱慈烺三个字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得可怕。
一时之间,阿布奈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之前被朱慈烺坑害的种种经历。
那一次的坑害让他损失惨重,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导致如今一看到朱慈烺的名字,他就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蹿脑门,心中满是恐惧与警惕。
阿布奈不知道朱慈烺会什么要给他写这么一封密信,但是直觉告诉他,朱慈烺可能又要坑他了!
所以紧接着,阿布奈突然就犹豫了。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看朱慈烺写的这封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