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是不是太疯狂了新线影业到底在想什么”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可能是安森的主意。”
“……不至于吧”
“想想看,去年‘猫鼠游戏’的快闪惊喜活动多么疯狂,当时我们还期待着安森会不会跑来巴黎呢。”
“哈,如果是巴黎,我也好奇安森会选择哪家电影院。”
“所以,今年安森继续打破想象,我认为很有可能。新线影业发行团队的脑袋瓜里没有这样的天才想法。”
“但即使是安森,这样的策略也太疯了吧”
叽叽喳喳,窸窸窣窣。
议论,根本停不下来,一张张脸孔之上洋溢着亢奋和雀跃。
在“光影”小小的空间里,电影爱好者们纷纷发表意见,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
人群里,卡尔一直保持沉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然后,卡尔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迟疑着往外抛。
“有没有可能,这是安森故意的”
周围视线,刷刷刷地望过来,议论声也稍稍小声了些许。
“从首映式的全新形式开始,安森就一直在强调‘蝴蝶效应’,我们的每个选择都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所以,安森同样把选择权交给电影院的经理们。”
“一方面,电影院经理选择什么版本结局又如何安排场次,这可能影响到电影院自己的票房成绩。”
“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版本结局又在什么场次遭遇什么观众观感体验如何,也将产生连锁反应。”
赫。
周围一下热闹起来,窸窸窣窣的讨论完全停不下来。
旁边有人惊呼,“可是,这对电影的票房来说不好吧”
卡尔点点头,“这就是目的。”
“安森清楚,影院经理的决定以及观众的反应都将直接影响到票房,但他还是把决定权交了出去。”
“电影票房将成为一个未知因素,彻底扰乱今年的假期档市场。”
惊!
一片,呆滞。
然后有人说,“如同一个大型社会试验。”
哇!
赞叹、惊呼、意外,种种反应宛若火山一般井喷。
即使是卡尔自己,也难以想象,安森到底是如何构想出如此宣传方案的,电影彻彻底底打破第四墙,把电影里的戏剧效果延伸到了现实世界里——
甚至不需要询问别人,卡尔自己就是最好的案例。
通过观影,不知不觉地被卷入这股戏剧漩涡里。
如果单纯以剧情而论,卡尔赞同北美影评人的观点,两位编剧应该缺少社会经验和生活履历,一切剧情的安排太过想当然,完全就是大学兄弟会男生的思维模式。
但电影显然不止如此,演员们在安森的率领下,为电影增色不少,并且打破第四墙,让戏剧张力得以倾泻到观众身上。
卡尔相信,如果不是安森,更换任何一名其他演员出演埃文这个角色,电影的效果可能都会大打折扣。并且,在电影结束之后,脑海里的风暴依旧没有停止,方方面面地卷入蝴蝶效应之中,产生一系列后续反应。
于是,在自己清醒过来之前,卡尔已经出现在了“光影”,和一群全新小伙伴们一起探索电影第二个版本的结局。
后来,卡尔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记录在博客的影评里。
“……我们总是忍不住想,如果当初这样如果当初那样,生活是不是就不一样,然而安森-伍德用一部电影的时间以及整个电影的上映策划来讲述生活的不可控:
与其梦想着完美,不如坦然接受那些意外和缺憾,不如坦然拥抱那些伤口和痛苦,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
的确,‘蝴蝶效应’的剧情……幼稚而愚蠢,为了凸显戏剧效果,单线程的叙事方式完全无法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复杂;但恰恰是在这样的叙事背后,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看,简单吧,如此简单的剧情如此简单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如何选择
电影给出五个版本的结局,你喜欢哪个
以观众的选择完成这部电影的最后句号,真正的句号:
也许,法国人喜欢悲剧;也许,美国人喜欢大团圆;也许,华夏喜欢遗憾的残缺。
诸如此类等等。
这,才是电影最狡猾的地方,坐在大屏幕前的你,也成为安森这项社会试验的一部分,包括那些高高在上的影评人也不例外。
当你们嘲笑安森是瓶的时候,安森正在嘲笑你们的愚蠢。
所以,你真的看懂了吗”
在自己的博客里,卡尔畅所欲言,完全没有掩饰自己的观点,不仅是赞美电影,同时把枪口对准那些自命不凡的影评人,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评分
卡尔没有评分,这是博客,只有他自己的观点。
但在博客的最后,卡尔的确以“力荐”、“必看”的字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这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作品。
这篇博客,引起巨大反响。
先在欧洲本土,而后经过翻译,跨越大西洋又跨越太平洋,在全球范围各大论坛大范围地传播开来,引起一系列热议。
热度,还在节节攀升,甚至离开影迷的小小圈子,在其他族群之间吸引注意力,再次站在争议的暴风眼中央。
浩浩荡荡的风暴中心,有网友发出了灵魂提问:
所以,结局到底是什么
絮絮叨叨废话了那么多,不就是一种电影营销策略嘛,没有必要强行上升高度,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宣传手段而已;所以,电影正式公映二十四小时了,五个结局全部出现了吗有人找到全部答案吗
在热闹的氛围里,总是有人泼冷水,总是有人扮演理中客。
只需要稍稍等待一会,网友们就会乖乖地把五个版本结局全部贴上来,然后这些理中客们又会居高临下地展开批判:
不过尔尔。
然而!
这次情况稍稍不同。
在网友们纷纷响应号召公布结局之前,一种观点悄然蔓延开来:
拒绝剧透。
在2003年的当下,因为社交网络还没有出现,信息传播以及曝光的可能性比较低,“剧透”这件事并没有上升到全新高度,尽管人们依旧不喜欢剧透;但局限在论坛里的剧透,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看到。
所以,网友们警惕心暂时还没有那么强。
但这次,没有人知道这股风潮是从哪里开始的,“拒绝剧透”的口号浩浩荡荡地开始在各大论坛全面铺陈开来:
网友们相信,他们应该由自己来决定,是否需要看到全部结局,又应该看到什么结局不需要其他人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