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沸腾的秘境!
所有挥舞的锄头、镰刀、水桶,瞬间定格!
村民们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呆呆地看着光幕上的文字,大脑一片空白。*d?u/a.n_q¢i/n-g-s_i_.¨n`e¨t.
布?棉布?棉花?!
这些东西,在太平年月也是庄户人家省吃俭用才能置办一点的奢侈品!
在这赤地千里、衣不蔽体的灾年,这简首就是……神迹中的神迹!
是做梦都不敢想的泼天富贵!
“布…布?!”
铁柱娘第一个反应过来,声音尖得变了调,她猛地用意念沉入自己那个神奇的储物格!
哗啦!
两卷厚实粗糙、散发着麻纤维特有气味的深褐色麻布!
一卷虽然粗糙但触手明显柔软许多、颜色略白的棉布!
还有一大团、一大团蓬松柔软、洁白如云的棉花!
足足三十斤!堆得像座温暖的小山!
“啊——!”
铁柱娘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不是痛苦,是狂喜到极致的宣泄!
她猛地扑向旁边的丈夫铁柱爹,又哭又笑,“当家的!布!棉布!还有棉花!神仙给咱布和棉花啦!咱有衣裳穿啦!咱冬天冻不死啦!”
铁柱爹也傻了,哆嗦着从自己储物格里拿出同样的布匹和棉花,粗糙的大手抚摸着那柔软的棉布,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子,眼圈瞬间就红了,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会用力点头。!幻*想′姬, ?追!最.新¨章\节¨
“娘!棉布!软软的!”
小妞儿抱着自己储物格里那卷小小的棉布,小脸贴在上面蹭啊蹭,幸福得眼睛眯成了月牙。
孙寡妇紧紧抱着那蓬松的棉花,感受着那久违的柔软和温暖,又看看怀里睡得香甜、小脸恢复红润的儿子狗娃,眼泪如同决堤的洪水,无声地汹涌而出。她终于,终于能给狗娃做一件暖和的新棉袄了!
赵三叔摸着那厚实的粗麻布,老泪纵横,喃喃自语:“能裹尸了…能体体面面地走了…不,不!神仙给活路,俺要活!俺要穿着新衣裳活!”
连那几个眼神曾经带着戾气的流民汉子,此刻也捧着分到的布匹和棉花,眼神呆滞,随即爆发出狼嚎般的狂喜和哭嚎!
这不仅仅是布,这是尊严!
是重新做人的希望!
是神仙认可他们是“仙民”的证明!
整个秘境空间,瞬间被巨大的、失控的狂喜和感恩的泪水淹没!
村民们抱着怀里的布匹棉花,对着泉眼的方向,对着光幕,对着虚空,哭喊着,磕着头,宣泄着积压了太久的苦难和此刻无法言喻的幸福!
“神仙慈悲啊!”
“谢神仙赏赐!”
“俺这条命是神仙给的!俺给神仙立长生牌位!”
李云天站在光幕旁,看着这感人肺腑又有些混乱的场面,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微微颔首,仿佛在替那位“神仙”接受着这份虔诚的感激。*幻¤$′想·,?姬ˉa· ¢|2更§£新%最x\¨快@他适时地朗声道:
“诸位!神仙恩赐,我等更当勤勉!新一日,新气象!现实之中,我们的新家园,亦当拔地而起!不负神仙厚望!”
“不负神仙厚望!”震天的吼声带着无尽的感激和力量,响彻秘境!
***
当意识回归现实,天光尚未大亮。
狭小的临时居所里,压抑的激动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柳娘第一时间紧紧搂住怀里那卷柔软的粗棉布和蓬松的棉花,感受着那真实的触感,激动得浑身发抖。
她借着破窗透进来的微光,贪婪地看着棉布那细腻的纹理,眼泪无声滑落。
多少年了?自从灾荒开始,她和妞儿们就没穿过一件不带补丁、不硬邦邦的衣裳!
小妞儿也醒了,小手紧紧攥着自己那卷小棉布,贴在脸上,笑得像个小傻子。
李大山(依旧敬业地拄着木棍)靠在墙边,闭着眼,但胸膛剧烈起伏。
他储物格里那厚实的粗麻布,是做耐磨外衣裤的好料子!
三十斤棉花,足够全家做上暖和的冬衣冬被!
这神仙的恩赐,比粮食更让他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活得像个人的尊严!
其他各家各户,类似的场景都在上演。压抑的抽泣声、布料摩擦的窸窣声、棉絮被小心抚摸的沙沙声,交织成黎明前最
动人的序曲。
当村民们再次走出临时居所,汇聚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时,整个村子的精气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依旧是破衣烂衫(新布匹暂时舍不得用),但每个人的腰杆都挺得前所未有的首
!眼神亮得惊人,仿佛有火焰在燃烧!走路带风,说话中气十足!
那三十斤棉花和几卷布匹,就像一颗颗温暖的太阳,种在了每个人心里,驱散了绝望的严寒,带来了无穷的干劲和对未来的无比笃信!
“赵三哥!加把劲!今天把这窑基夯结实了!神仙看着呢!”
“铁柱爹!檩条再打磨光滑点!这可是给神仙座下的李管事盖的房子!不能马虎!”
“筛沙的姐妹们!沙子要细!泥要和匀!咱们要烧出最好的青砖!”
口号声此起彼伏,干活的劲头像打了鸡血!新来的流民们更是如同脱胎换骨,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眼神里充满了归属感和想要证明自己的渴望。
李云天依旧是指挥若定的核心。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因“布棉重赏”而引爆的澎湃士气,立刻调整了工作计划:
“阿良师傅!砖窑基础进度超前!今日重点转入窑体垒砌!你亲自带核心组,把控火膛和烟道!”
“铁柱爹!木工组暂停梁柱加工,全力制作一批标准砖模!妇孺队制坯组扩编!今天的目标,五千块土坯!”
“柳娘嫂子!抽调部分人手,在村西头平整土地,规划集体大屋地基!新加入的乡亲,总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命令高效下达。
阿良带着几个学得最快的汉子,开始用河边挖来的粘性黄泥混合细沙,加入切碎的麦草(增加韧性),像砌城墙一样,一层层、一圈圈地垒砌起砖窑那巨大的、如同怪兽匍匐的窑体。
窑膛、火道、烟囱的位置被精准预留,内壁用特制的粘土泥浆反复抹平夯实。
妇孺制坯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简易的木制砖模排开,和好的泥巴被用力摔打进去,刮平,脱模,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土坯整齐地码放在平整好的场地上晾晒。
有了新布匹棉花的激励,妇孺们的动作快得惊人,欢声笑语不断。
老秀才李守田则成了最忙的“监工”和“精神领袖”。
他一会儿跑到砖窑工地,对着垒砌的窑体比划着古书上的尺寸,煞有介事地念叨着“火候”“聚气”。
一会儿又溜达到制坯区,背着手,看着那迅速堆积的土坯长城,捻须(空气)微笑,赞一句“巾帼不让须眉”。
更多时候,他坐在李云天规划好的“未来村塾”地基旁(一块相对平整的高地),对着光幕上的《齐民要术》和炭窑图纸。
结合李云天给的烧砖要点,苦思冥想如何优化,嘴里神神叨叨:“水火相济,土木相生……神仙之道,妙不可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