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见她衣衫不整,魂不守舍的模样,好奇:“诚之哥哥,发生什么事了?”
“完了,全完了,我该怎么跟周瑜解释啊。”
“啊?”
“我刚才见大乔小乔姐妹,被周瑜误认为和她们私通。”
“啊?”
孙权问详情,李婉姝却只让孙权只能去打探情况。
哪知他刚来到周瑜府中,没见到夫妻吵架,见到的是二乔父亲,一问,却见乔国老提剑要杀大乔,认为她在丈夫孙策死后守不住寂寞,竟然敢私通,大乔不承认,也不说出原委。
这可不得了,孙权急忙告知李婉姝。
李婉姝也没想到此事,她的原设计并非如此啊。
在她印象中,汉代女子可以二嫁,男女相见也不严格,忽然,她想起一件事来,恍然大悟,她想起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呐。
要知道,明清时期,对女性再婚的限制严苛到了极点,而作者写书时,难免带有自己的观念,也难怪突然出来一个杀女儿、守女儿贞洁的父亲。
“仲谋,你去将一干人等叫到你府。这件事不说清楚,怕是要闹出大乱子。”
“公瑾,大乔小乔,还有乔公,张昭,鲁肃等人,能叫去的文臣武将全叫去,我一会儿就来。”
李婉姝决定揭穿谜底。
她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朝着孙权府上赶去,此时孙权府上众人皆己聚齐,气氛紧张压抑。周瑜面色铁青,乔老手持宝剑,怒目圆睁,大乔脸带泪痕,小乔则在一旁焦急不安。
李婉姝走进大厅,众人目光齐聚于她。
周瑜见她脸上戴了块面具,身上还披着披风,怒气上涌,李婉姝却不慌不忙向各位行礼,说:“诸君莫急,且听我一言。”
众人皆望向她,等着她的解释。
“我与大乔小乔二位夫人相见,不过是为切磋琴技和舞技,公瑾想必听见琴声,才进来查看,弹琴正是二位夫人,起舞者乃是在下。”
“那你们为何衣衫不整,你们分明趁我不在私通——”周瑜指着李婉姝和小乔,气的不轻。
“公瑾,我可做不到私通之事,因为我是个女人。”
说罢,李婉姝将面具摘下,将斗篷解下,只见她一身女装打扮,眉眼含情,婀娜多姿,竟比大乔小乔姐妹二人更美,只是头上依旧带着男子发冠,众人皆是一愣,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
“诚之……姐姐?”孙权盯着李婉姝脸上看,忽然他将李婉姝手腕抬起,仔细打量,他不得不承认,这手确实是诚之的手。
“我知二乔两位夫人知晓贵女礼仪,多次拜访,今日兴起借穿大乔夫人衣衫起舞,不料竟引发公瑾误会,又听得乔公竟想杀女,若再不解释,二位夫人名声和性命难保,我只能换女装前来。”
说罢,李婉姝掏出一把玉梳,请小乔为她梳发。
“你是貂蝉?”周瑜忽然问。
“哦?公瑾才智敏捷,不错,我便是灭京火、诛董卓、斥张鲁、杀于吉的貂蝉,我本名张宁,天公将军张角之女,也是太平道圣女,我父起义失败被杀,临死前送我入皇宫当貂蝉官,行刺杀之事。”
“我不愿反汉,欲出宫隐居,宫门外见汉臣王允收义女,我未曾拜师学习礼仪,便拜王允为义父,哪知他只命人叫我歌舞,我假死脱身,改名李忠李诚之,来到平原县,辅佐刘备刘玄德,将平原县建成大汉数一数二的县。”
“后政局动荡,董卓乱政,我意欲杀董而前往京城,却遇刺董失败的曹操曹孟德,我心知董卓戒备深严,只能跟随曹操陈留起兵,在我的计谋下,攻汜水,谋虎牢,追杀董军,从此李诚之扬名天下,首至今日。”
李婉姝将话说完。
小乔也为李婉姝将头发梳好,此时她云鬓花颜,与从前李诚之只有五分相像,年纪己二十六岁,所有人却不得不承认她貌美。
貂蝉本就是三国顶级美人。
何况灵魂还是李婉姝,一位修行数百年,即将成仙的修士。
没错,李婉姝己经修行到炼虚合道境界,只差一步就可成仙。
“我曾答应孙伯符,为仲谋留下一年,如今还差三个月,待三个月完毕,我自会离开,不需要你们质疑我的性别,讨论我的去留。”
李婉姝揭开真相后,没功夫“舌战群儒”斗嘴,她自去休息,只剩下其他人面面相觑。
李婉姝恢复身份后,并不常穿女装,她搬离周府,回到孙权的家中居住,当地百姓对李婉姝很是尊敬,称呼她为“太平圣女娘娘”,吴国太面对李婉姝也很是和蔼,倒是孙尚香,经常向李婉姝提问。
三个月后,正巧朝廷宣旨召李婉姝去许都,李婉姝离开江东,孙权等人再三挽留没能留下。
李婉姝回到许都,见到的是感到惊艳但神情复杂的曹操,李婉姝问过后才知,这还真不是他将李婉姝叫过来,是小皇帝刘协,得知李婉姝是名女子,想立李婉姝为后,请她对抗曹操。
李婉姝心内发笑,面上也将刘协一顿贬低。
曹操向李婉姝请教,他将要和袁绍开战,不知战况会如何,李婉姝则保证他会赢,才让曹操放心,毕竟李婉姝说赢,那就从来没输过。
在许昌待段时间后,李婉姝告别曹操,西处游玩,吕布想跟随李婉姝,被李婉姝拒绝,没有带上,她一个人以太平道圣女身份,巡游大汉十三州。
途经之地,百姓欢呼雀跃,纷纷下拜,这都源于张角的黄巾起义,黄巾军失败了,张角死了,可短短几十年时间,太平道仍旧被很多百姓所信奉。
不要说太平道宗教洗脑,若是朝廷真善待百姓,若是太平道张角不救助百姓,太平教不可能传颂几十年。
“联九州黎庶,撼一家之王庭”,李婉姝敬佩张角的勇气,也感谢他给自己留下的遗泽。
刘备孙权在发展势力,曹操在对抗袁绍,李婉姝在游玩的途中,不忘抽空告诉曹操,袁绍的粮草主要在乌巢,自己趁着曹袁打仗,悄悄地救助百姓,提升百姓间的威望。
等曹操彻底占据北方,刘备被曹操打的逃去荆州时,李婉姝正好逛了一圈儿大汉,再次面见刘备,帮刘备解除困境,向刘备举荐大才诸葛亮,成功达成“三顾茅庐”成就,让刘备获得sss级谋士诸葛孔明。
自从诸葛亮一出,李婉姝几乎算是半归隐。
因为她认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有一定道理,她的理解是,不同战役有不同谋士大放光彩,过了这个战役,还是要尽快培养新人,给新人让路。
原剧情里,讨董之战,李儒虽阴狠,连横手段却很强,迁都计策让十八路诸侯联盟解散;官渡之战,谋士郭嘉十胜十败论谋划最为精彩;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羽扇纶巾、联手抗曹;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一战成名。
每一个战役都有谋士因此出名。
李婉姝呢,她不过是知晓整个剧情,因此在讨董之战,联盟军谋士作用不大时发力,踩着袁术,董卓等人成就自身名声。
现在官渡之战都过了,李婉姝没打算抢了周瑜诸葛亮的计策,主持赤壁之战,那样她和穿越者借用李白杜甫诗当文抄公,有什么区别?
她宁愿承认自己诗词歌赋不精通。
李婉姝整天跟在诸葛亮身边学习,向诸葛亮请教排兵布阵,大局观战略等知识。
诸葛亮一开始很疑惑惶恐,只以为是前辈谋士故意考验他,后来发现李婉姝只擅治理地方,发明新技术,不擅长排兵布阵,才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给李婉姝。
二人探讨战略知识。
某天,李婉姝向诸葛亮请教后,她掏出一本话本递给诸葛亮,说:“孔明,我这里有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名字叫三遂平妖传,赠给你,你回去好好理解。”
诸葛亮不解,但收下书。
一周过去,李婉姝再次问诸葛亮,诸葛亮表示己经看完。
李婉姝却打断他。
“孔明先生,你可知火药何时发明?你可知人们为何要跪坐?你不觉得,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和三遂平妖传很相似吗?”
“那你说,我们又会不会是书中之人呢?”
说完,李婉姝起身,想抽走《三遂平妖传》。
诸葛亮迷茫不解。
但他连忙阻止。
李婉姝也就顺势将这本书留下来,自己则走出营帐。
诸葛亮反复阅读,心中大惊,等他下次见李婉姝时,旁敲侧击询问,见她神色如常,仿佛从未说过相关的话,诸葛亮便也不再追问。
李婉姝没有诸葛亮那样,灵光一闪就能想出计谋的脑子,她只有“三国演义”原书,以及提前对原剧情的了解,还提前弄死了司马懿,并有能劝动桃园三坑的把握。
所以嘛,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以后,魏蜀吴三国的发展与原剧情有很大不同。
一开始,李婉姝没有追随刘备、曹操、孙权任何一个人。
因为刘备、曹操、孙权只是“三足鼎立”中的“足”,而李婉姝是鼎中的肉羹。
她经过多年巡游,己经再次让太平道辉煌起来,大汉十三州,没有一处不信奉太平道,李婉姝己经和百姓紧密联系到一起,无法被分离。
拥有百姓信奉同时,李婉姝也受到一定限制,她一旦选择追随魏蜀吴哪个势力,打破平衡,百姓必定大乱,波及李婉姝自身。
于是她按兵不动。
只是在吕蒙想背刺盟友关羽时,李婉姝与诸葛亮暗中谈心,诸葛亮成功化解关羽的危机。
从那次以后,胜利天平己经向刘备诸葛亮倾斜。
吴国周瑜己死,魏国司马懿也没了,刘备光复汉室的路走的很稳,最后由诸葛亮带飞,成功一统天下。
天下太平后,只剩下李婉姝一人,以及大汉百姓组成的太平道。
经过友好地协商,大汉开启“皇权与教权并重”的双元执政方式,大汉暂时成为半皇室半宗教的封建王朝。
不过刘备不在意。
诸葛亮也不在意。
因为他们知道,李婉姝是个女人,还是个年近半百,却孤身一人的俊美女人,她只要一死,太平道自然不足为虑,教权自然会被皇帝收回,成为继宦官以后,皇帝手中的又一把刀。
李婉姝更是不在意。
她本就是想尝试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再说她从来没有培养继承人,只要她不在,太平道只会化整为零,成为百姓们的信仰。
太平道,求太平。
太平至,散太平。
许多年以后,刘备己经驾崩,诸葛亮还在辅佐阿斗。
李婉姝搭建好祭台,“飞升成仙”。
“飞升”前,她昭告天下百姓,解散太平教,摧毁神庙和神像,只保留名字供世人传颂。
她“飞升”后,神庙神像竟真全部消失。
因此太平道就此流于传说之中。
诸葛孔明乘车在大汉境内探寻三年,终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