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海海面上,庞大的大汉海军舰队混合着民用大型海船,数百艘大船浩浩荡荡行驶在海面上。
整个海面,除了大汉的混合舰队,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一艘船只。
朱高煦站在帅舰甲板上,看着海面,两边的陆地正在缓缓出现在视野之内。
这时,张辅匆匆走来。
“王爷,接下来我们即将要进入霍尔木兹海峡,先锋舰队已经抵近忽鲁谟斯的阿巴斯港口。
先锋舰队由杨鹏率领,包含两千陆战队,先行攻下港口后,随后由朱荣率领五千军先行上岸。
这个地方,曾经大明郑和下西洋时,曾三度到来,只不过并未在这里留下军事力量。”
朱高煦拿着望远镜只能远远的看着,即便是望远镜,都有些看不清,因为如今的距离,还有些遥远。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如今大汉的兵锋,总算是来到这里了啊。
不再去想,朱高煦随即看向张辅。
“让王聪率领一部,将北部伊巴德派的苏哈尔、马什喀特、卡尔哈特三地攻下,顺势再向北推进,打造纵深。”
朱高煦所说的这个地方,也就是阿曼,在帖木儿帝国的对面,同样在海峡旁边,朱高煦为了确保舰队的正常航行,这些地方,都是必须要拿下的。
张辅闻言,却是笑了。
“王爷,您放心吧,这些地方,王聪已经带兵过去了,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发动进攻了。”
“好,那我们就等一等前方杨鹏、朱荣他们。”
朱高煦也没有再说什么,随即开始等待着前方拿下登陆之地。
这次朱高煦挑选这里,也是因为他们对这里相对要更加熟悉一些,也是靠着曾经郑和下西洋时得到的资料为支撑。
而在前方,杨鹏率领的舰队已经开始对了港口进行火力覆盖炮击,两千陆战队同时开始登陆。
两个小时不到的血战,陆战队成功占据阿巴斯港口,朱荣随后率领五千军跟上。
在大军上岸后,其余重型火器纷纷开始上岸,朱荣第一时间率领大军开始对忽鲁谟斯发起强攻。
而在港口被拿下的同时,后方等待许久的朱高煦,随即开始率领大军逐渐登陆。
五万大军,以及众多军械、物资纷纷开始卸船上岸。
“枚青!立即传令,拿下忽鲁谟斯后向周边展开,但不可过深。
让海军立即返回,将后续大军尽数带来!”
这次,尽管出动了数百艘舰船,但为了携带弹药、军械以及物资,所带来的大军根本不多。
当忽鲁谟斯被攻下后,朱荣率领一万军向西推进,张辅率领一万军向东推进,朱武则是向北推进,随后纷纷停下推进动作。
又是接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大军纷纷集结而来,同时还有着大量的弹药等物资。
而帖木儿帝国也在克尔曼、思罗檀、锡斯坦等地集结共计二十余万军,以应对大汉的来势汹汹。
这一次,大汉前期并没有以突袭的方式发起进攻。
此刻,两边的大军都已经完成了集结。
而原本陷入内战的帖木儿帝国,因为大汉的到来纷纷停下了内斗,各自集结自己的大军开始应对。
如今的二十余万军,也不是帖木儿帝国的极限,而是帖木儿帝国这段时间所能集结的极限。
朱高煦并没有去在意这些,帖木儿的内乱与否,都不能阻挡他要攻灭这里的决心。
让他再等几年,朱高煦也没有那个想法。
至于自己军少,朱高煦更是没有丝毫在意,帖木儿帝国的火器,极为的落后,对比起汉军,差了太远。
当大军全部集结,并休整了半月后,朱高煦当即开始发起了进攻。
朱荣率领七万军向西攻思罗檀,张辅率领六万军向东攻锡斯坦以及马克兰,杨鹏率领海军舰队沿海协同。
朱高煦自己带着朱武率领八万军攻克尔曼,随后继续向北发起进攻。
随着汉军攻势发动,不愿主动发起战争的帖木儿帝国只得被动迎战。
朱高煦率领的大军,经过两个月的推进,逐渐来到克尔曼城外围。
克尔曼城外,朱高煦与帖木儿展开大规模的决战,接连持续数日,汉军的大炮几乎没有怎么停下,正面战场之上,帖木儿大军被汉军绝对压制。
连续鏖战七日,帖木儿大军最终不敌汉军,残余的三万余人向北而逃。
朱高煦在攻下克尔曼后,只是简单休整,继续向北开始推进。
而在两侧,张辅与朱荣纷纷取得突破,分别攻破锡斯坦与思罗檀。
朱荣率军开始北攻,逐渐向着朱高煦这一路大军开始靠近。
张辅继续攻入马克兰,在杨鹏海军的协助之下,攻下马克兰后开始向北处的卡斯达尔发起进攻,协助朱高煦大军的北攻。
而在南亚进攻的大军,南部两路汉军的推进速度并不快,受到山地的限制,推进的速度根本无法提起来。
而沐晟这一路大军,在攻灭孟加拉国后已经攻下江普尔奥德地区,正在不断向西推进,一度来到德里苏丹国之外。
直到这个时候,南部两路大军才攻灭维查耶纳伽尔国,两路大军先后进入巴赫曼尼苏丹国与莱迪国。
一年的时间过去,大汉的攻势还没有结束,沐晟攻下德里苏丹国半部,王斌与靳荣两路大军分别攻灭巴赫曼尼苏丹、里车纳斯纳耶克王朝、羯陵伽等国。
一路大军进入坎德什,一路大军进入冈德瓦纳。
又是半年的时间,坎德什、冈德瓦纳相继被灭,王斌与靳荣两路大军向着马尔瓦开始汇聚,同时对吉吉拉特开始用兵。
而沐晟这一路大军也正式攻灭德里苏丹,当即开始向旁遮普国发起进攻。
四个多月的时间过去,旁遮普国投降,吉吉拉特与马尔瓦被攻灭,三路大军开始对拉其普特、信德、木尔坦等国发起进攻,以进入帖木儿国。
而在帖木儿帝国,朱高煦已经汇合朱荣所部大军攻灭北部的土库曼人部,张辅所部大军也攻入扎布里斯坦南部之地。
随后朱高煦率领主力大军开始向东推进,朱荣率领一支大军继续对北部的乌里根奇等地发起进攻。
又是近一年的时间过去,沐晟、王斌、靳荣三路大军从帖木儿帝国东部地区进入,向西开始推进,张辅从南到北开始推进,朱荣从北到南推进,朱高煦则是由西向东推进。
四个方向皆是汉军,开始不断压缩帖木儿帝国的存在。
然而即便是这样,大战依旧持续了两年多时间,最终帖木儿帝国被接连压缩之下,对大汉投降。
除此之外,东察合台汗国西部部分地方也被大汉顺势收入囊中。
历经六年有余,大汉正式结束在南亚与中亚,包括中亚部分地方,全部被大汉纳入掌控。
而这次的大战,也从最初的四十二万大军打到了后面的接近六十万大军。
当大汉向各地宣布大汉在这里的主权,宣布这些地方全部为大汉疆域的消息传出时,西方尽皆震惊,周边小国纷纷瑟瑟发抖。
而当这个消息传入大明时,整个大明,已经没有了震惊与沸腾,只有无比的沉默。
大明,民间对大汉的向往,越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往大汉。
在大汉,不仅是因为大汉强大,接连开疆扩土,更是因为大汉在这样的征战之下,大汉百姓的生活,依旧不差。
饶是大明如今也已经全面推行新政,但大明百姓对大汉的好奇与向往,只增不减。
朝堂上的杨士奇等人,这一刻已经没有了震惊,只有麻木与呆滞。
他们现在已经无法想象大汉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六年多的时间攻灭这么多小国,将这么多地方纳入大汉疆域,他们印象中,历朝历代,有谁像朱高煦这么疯狂?
然而这就算了,偏偏大汉的经济,没有被打崩。
虽然有下滑,大汉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有下滑,但始终有一个度,仿佛有一双手在支撑着一般。
原本的大汉就已经让他们担心不已了,现在大汉,他们拿什么应对?
那几十个小国都还没有什么,但关键是帖木儿帝国,他们是清楚帖木儿的强大的。
毕竟当初帖木儿帝国想要东征大明,那个时候他们可都是知道的。
然而这样的一个帝国,被朱高煦搂草打兔子一起给灭了。
现在他们忽然发现,现在无论他们怎么做,似乎都是在挣扎,都是飞蛾扑火一般。
看看在大汉出兵时朱棣对瓦剌与鞑靼发起的进攻,打了一年多接近两年的时间,进展可是没有大汉那么顺。
虽然最后也是将瓦剌与鞑靼再次削弱,大明的北部边地再次向北推进了一段距离,瓦剌与鞑靼都派使臣来到大明朝贡,但成果和大汉的比起来,差远了。
东宫之内,朱高炽与朱瞻基同样默不作声,此刻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整个人都无比的复杂。
以往他们还能用大明疆域大,人口更多来安慰自己,但现在呢?
大汉的疆域直接超越了大明,人口虽然还没有赶上大明,但也已经快了。
尤其是这次朱高煦的大汉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给人一种很是窒息的感觉。
朱瞻基看着朱高炽,想了半天,想了无数想说的话,最终又只得咽了回去。
朱高炽看着朱瞻基这欲言又止的样子,也是无奈叹息。
“小子,别想了,这大明啊,以后就看你二叔想不想了。
除非大明一夜之间将火器与其他方面的进步与你二叔的大汉发展到同样的地步,亦或者趁着如今这个关口集中大明所有力量攻大汉。
不然以后,大明的未来,都是你二叔说了算了。
他要是想要回来,大明如今已经难以抵挡了。”
朱高炽已经完全看开了,既然事实已经是这样了,他又能怎么办?
这事就连朱棣都无法阻止,他又怎么阻止?
至于集中力量这个时候攻大汉,他也是随口一说罢了,现在即便这样做,都已经晚了。
朱瞻基闻言,顿时更加沉默。
一想到以后他哪怕当了皇帝,自己的位置能不能继续坐下去都得看朱高煦的脸色,让他极为难受。
但现实却是让他只能这样接受,除非就像朱高炽说的,大明起码要在火器这块的发展跟上大汉。
但这事,想想就不现实了。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明的火器发展,依旧无法追赶上大汉。
就连追赶都费劲,还想超过?
皇宫内,朱棣听着这个消息,人不知何时默默地来到了祖庙。
看着朱元璋的画像,朱棣静静的坐在旁边。
“爹,我家老二出息了,这次为大明,为汉人,彻底长脸了。
世人都说大明承接元制,事实也确实如此,但现在,大明不仅是制度承接元制,就连疆土,都被我家那小子赶上了。
当初老二他自己要出去,那时谁都没有能够想到,他会在外面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吧。
爹,你儿子我,不如您曾经都瞧不起的孙儿啊,枉我还有大明为基础,还赶不上离开大明出去的我家老二。
但我高兴,之前我跟您说我儿子比你儿子优秀,那个时候还不明显,但现在,谁见了都得承认。
爹,您生的儿子,就是不如我儿子。”
“但我又担心啊,老二他不是太子,他只是老二,如今他的实力,已经超过大明了,打下了偌大的家业,比当初您还厉害。
现在他对大明还没有想法,但我已经老了,已经没有几年的时间了。
这大明,我也迷茫了,我到底应该交给谁呢。
您说要立嫡立长,我做了,但现在,若还要立嫡立长,大明以后,恐怕要生内乱了,要自相残杀了。
哪怕老二没有这个心思,但老二的子嗣呢?
我怕那一天到来,那时无论谁赢,我都是罪人。
当初我靖难时,爹您应该也是这个心理吧,您肯定也无比心痛吧。”
“我不同,如今我还在,我想将这件事安排好,我不想再看见我们老朱家的人,自相残杀了。”
朱棣此刻是复杂的,对于朱高煦大汉如今的一切,他有担心,有忧虑,但也有高兴与自豪。
大明与大汉,未来该怎么存在?
朱高煦与朱高炽、朱高燧,甚至是与朱瞻基之间,又该怎么抉择?
以往他还没有这样想过这些事情,但现在,他不得不思考了。
如果以后朱高煦那一脉的人真的想回来了,大明挡不住,朱高炽那一脉,恐怕都要面临最危险的结果。
他不想再看见这些事情发生,他已经做过一次了,不想让自己的子嗣再来一次。
而如今,他不得不考虑,大明未来的继承人,到底该选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