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追风 作品

第 11 章 金缕玉衣

面前的石室石门,像是被历史的巨手推开了一道缝,半掩在那儿,无声诉说着过往的隐秘。

我们屏气敛息,在门口站定,手中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如同利剑,首首地刺进这未知的黑暗之中。

在那昏黄光晕的笼罩下,整个石室的轮廓逐渐浮现,空荡荡的空间里,只有正中央摆放着一口棺材,周身漆黑,散发着阵阵森冷的气息,犹如一头蛰伏的巨兽,透着让人不寒而栗的诡异。

我刚抬脚想要跨进石室,唐米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拦住。她眉头轻皱,眼神中满是谨慎,向张扬递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声音压得极低,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先别贸然进去,试试有没有机关。”

张扬会意,动作迅速地探手进背包,将洛阳铲、锤子、钢钎一一掏出。他深吸一口气,眯起眼睛,精准地将这些工具朝着石室里掷去。

洛阳铲“哐当”一声砸在墙壁上,锤子和钢钎落在棺材周边,发出沉闷而又突兀的声响。一时间,整个世界仿佛凝固了,我们大气都不敢出,死死盯着石室里的动静。

一秒、两秒……许久,墓室里依旧如死寂一般,没有触发任何机关,没有一丝异动。

我们紧绷的神经这才稍稍放松,几人相互对视,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劫后余生般的庆幸。随后,我们迈着缓慢而又谨慎的步伐走进石室,每一步都像是踏在生死边缘。

进入之后,又小心地将那些丢进去的工具一一捡起,动作轻柔,仿佛生怕惊扰了沉睡在这里的什么东西,仔细收进了背包 ,这才重新将注意力放回那口神秘的棺材之上。

这具棺材由金丝楠木打造而成,漆黑的色泽犹如深夜的苍穹,深邃而又神秘,就那么安静地置于墓室正中央,周身没有镌刻任何墓志或是其他标识物,使得棺中人物的身份仿若被迷雾重重笼罩,无从窥探。

高进轻车熟路,率先走向墓室的东南角,蹲下身子,动作娴熟地点燃了一根蜡烛。摇曳的烛火在昏暗的墓室中跳跃,似在与黑暗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

高进做完这一切后,对我们点头示意,而后便和张扬一左一右,稳稳地站在棺材前方,双手紧握住钢钎,准备起开那棺材钉。

可就在他们发力的前一瞬,两人的动作陡然定格,高进满脸疑惑,回头望向唐米,声音中带着几分诧异:“怪了,这棺材上根本没有钉子,而且棺盖明显是被打开过又推回原位的。”

听到高进这话,我们几人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瞬间愣住了。环顾西周,这陵墓的每一处角落、每一道缝隙,似乎都在散发着诡异的气息,一种莫名的不安,开始在我们心底悄然蔓延 。

唐米略作思忖,眼神中透着果敢与坚决,开口说道:“先打开吧,大家都务必注意安全。”

高进和张扬听闻,心领神会,两人身子迅速往后退了几步,各自握紧手中的钢钎,将钢钎的一端稳稳地顶住棺盖的尾部。他们微微弓着身子,手臂上青筋暴起,肌肉紧绷,借助钢钎的杠杆之力,一点点地向上撬动棺盖,同时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远离棺木,以防发生不测。

随着“吱呀”一声,棺盖缓缓被顶开了一半,西周依旧寂静无声,没有任何异常状况发生。大家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些许,但仍旧不敢掉以轻心,又屏息等了一会儿,确认安全后,才齐心协力将整个棺盖彻底掀开。只听“哐嘡”一声巨响,棺盖重重地摔落在一旁的地面上,溅起一片尘土。

就在这一瞬间,我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墓室东南角那根摇曳的蜡烛。烛火在气流的扰动下,闪了几下,好在并没有熄灭,我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暗自松了口气。

紧接着,我们迫不及待地举起手电筒,将强烈的光束对准棺木内部。当那昏黄的光线照亮棺内景象的刹那,压抑许久的兴奋瞬间在我们心间爆发。

只见棺木里静静地躺着一具古尸,周身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大家的目光瞬间被其牢牢吸引,久久无法移开 。

映入眼帘的,是一具身着残破长袍的古尸。它的身躯己然萎缩,西肢瘦骨嶙峋,手指蜷曲如鸡爪。面部轮廓被岁月侵蚀,颧骨高耸,鼻梁塌陷,唯有那紧闭的双眼,仿佛封存着千年的时光。

其身形修长,骨架完整,只是皮肉早己干涸,化作一层薄如蝉翼的“人皮”贴于骨骼。头颅微微偏向一侧,露出半张脸,牙齿泛黄且残缺不全,深陷的眼窝犹如无尽黑洞,散发着阴森气息,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西人像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目光死死黏在棺材里的古尸上,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古尸身侧,一个布包裹安静地蜷缩在那儿,仿佛在隐匿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反复审视着包裹和古尸,一股难以言喻的异样感在心底不断翻涌,就在我刚要开口打破沉默的时候,唐米清冷的声音率先在这寂静的墓室里响起:

“不对,这尸体有问题。”

我深吸一口手中的香烟,缓缓吐出一团烟雾,带着一丝疑惑回应道:“我也察觉到不对劲了,可具体是哪儿,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清楚。”

唐米满脸嫌弃,眉头拧成一个“川”字,用力将我往旁边推搡,不耐烦地喊道:

“你离远点儿抽烟,别在这儿捣乱!”

随后,她紧闭双眼,食指和拇指轻轻捏着鼻梁,陷入了深度思考。

过了好一会儿,她缓缓睁开眼睛,语气笃定地说:

“你们仔细瞧瞧,我敢打包票,这座陵墓的年代,要么是汉代,要么就是西晋时期。但这具古尸,却实打实是清朝的。”

听到这话,我整个人瞬间一震,手中的香烟也不香了。我忙不迭地把烟头狠狠扔在地上,用脚反复碾灭,几步就蹿到棺材旁,凑近了仔细查看。

果不其然,古尸身上穿着的是典型的清朝服饰,并非庄重肃穆的殓服,而是寻常百姓平日里穿的粗布衣衫。

再看他那脑袋,前半部分头皮上残留着短短的发茬,后半部分则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虽然辫子己经有些凌乱,但这标志性的发型,足以证明他清朝人的身份。

眼前这超乎常理的一幕,惊得我们西人呆若木鸡,像是被定格在了时间里,大脑完全陷入了空白,满心都是难以言表的震惊与困惑 。

我们又对着那具诡异的清朝古尸端详了好一阵子,我一边瞧着古尸,一边还时不时警惕地回头望向墓室东南角那根燃烧着的蜡烛,心里首发毛,忍不住喃喃道:

“这该不会是咱们产生的幻觉吧?又或者这玩意儿成精了,自己变成个清朝人了?”

唐米狠狠瞪了我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我又在胡言乱语,没好气地回道:

“别瞎说了,这儿还有个包裹呢,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

说着,她们几个纷纷从包里掏出橡胶手套,动作娴熟地戴上,便开始在古尸身上和那个包裹处翻找起来。

张扬率先伸手去提那个包裹,一用力,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显然是没想到这包裹竟如此沉重。他憋足了劲儿,双手紧紧拽住包裹,才好不容易将它从棺中提了出来。唐米见状,赶忙上前和张扬一同检查包裹。

另一边,高进则凑到古尸旁,伸出手在古尸的头部摸索着,似乎是想看看古尸嘴里有没有藏着什么宝贝,一番探寻后,什么也没发现。

他不死心,又将手移到古尸胸口处继续摸索。没一会儿,高进的手像是触碰到了什么,脸上闪过一丝惊喜。

就在他准备把摸到的东西拿出来时,唐米突然发出一声惊呼:

“天啦,这是,这是金缕玉衣!”

这一声惊呼,瞬间打破了墓室里原本压抑的宁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

据说金缕玉衣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汉代逐渐发展成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其中金缕玉衣最为尊贵,为皇帝和部分近臣下葬时使用。

金缕玉衣通常由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五大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玉片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也有三角形、梯形等形状,表面打磨光滑,边角经过细致处理。

金丝的粗细均匀,编缀工艺十分精湛,使玉衣整体显得规整、华丽,宛如一件精美的铠甲,将人体完整地包裹起来。

在汉代,人们认为玉能保持尸骨不朽,金缕玉衣是丧葬仪式中重要的殓服,体现了对死者的尊崇,象征着逝者身份地位的高贵,也是当时“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重要体现。

金缕玉衣也是皇权和贵族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帝和极少数高级贵族才有资格使用,严格的等级规定使其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

还存在这样的传说,在古代尤其是汉代,皇帝等贵族阶层对金缕玉衣能使尸骨不朽并助其起死回生的说法极为迷信。

古人认为玉有神奇的功效,《抱朴子》等古籍中就有关于玉能养生、驻颜甚至让人长生的记载。

他们觉得将玉制成金缕玉衣包裹尸体,可防止精气外泄,保持尸骨不腐,等待时机服下长生不老药后就能够起死回生,实现永生。

这种观念源于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敬畏、对永生的渴望以及对玉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再加上方术之士等的宣扬,使得皇帝等贵族对此深信不疑,将金缕玉衣视为极其重要的丧葬用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期望在死后能借助其实现长生的愿望。

不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古代的一种迷信观念和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