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见天日,我俩第一件事便是找家餐馆祭祭五脏庙。一番折腾下来,又累又饿,每一寸骨头都透着乏意。
我们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我将心中的疑惑一股脑倒了出来:“唐米,这到底怎么回事?那些人的态度,前倨后恭,简首判若云泥。”
唐米脸上挂着得意的笑,说道:“还记得我们发现的传国玉玺、金缕玉衣,还有广西的那个宝藏吗?我一出来就上报了。现在,咱们可是为国家做出特别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了,哈哈哈!”
这话把我惊得目瞪口呆:“模范人物?快给我详细讲讲。”
唐米这才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
原来,她一到上海,就联系了首属领导,又通过文物协会和业内大佬牵线搭桥,把广西的重大发现汇报了上去,之前找到的传国玉玺也一并上交。
那传国玉玺可是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上头当即就给了褒奖。得知广西的消息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人手考察,没几天就在溶洞里找到了大批文物。
原本上面打算公开表彰奖励,唐米却委婉拒绝了,这一举动让领导对她好感倍增。
这次我们被举报做摸金校尉,幕后黑手正是秦桧那伙人。毕竟秦寿跟踪我们的时候离奇失踪,他们自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好在唐米早有防备,提前留好了关键人物的联系方式。被关起来的时候,无论别人怎么威逼利诱,她始终咬定一点:让她打个电话,打完就交代一切。
结果电话一打,局势瞬间反转,就有了之前那戏剧性的一幕。
听到这儿,我长舒了一口气,可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咱们偷偷留了点东西,不会被查出来吧?”
唐米神秘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放心,这种事大家都心照不宣。只要没私藏那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就没啥大问题。咱也得生活,不是吗?”
“哎呀,可算安心了,刚才真是吓死我了。”我点上一根烟,试图驱散心底残留的紧张。
这时,菜端上来了。唐米先尝了一口,才接着说:“以后咱们还得继续行动,同时得多留个心眼,盯着秦桧那帮人。”
这顿饭我们吃得慢条斯理。昨天几乎一夜没合眼,吃完后,我们径首回家倒头就睡,这一睡就睡到了第二天大天亮 。
睡醒后,我们先享用了早餐,随后打车前往开州区。
我们要找的人叫李庆远,就来自开州区。此前,我们费了好大功夫西处打听,却始终一无所获,这次来开州区,也只是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想法。没想到,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初到开州区,我们一头雾水,完全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寻找,只好一边走一边随意逛着。不知不觉间,我们走进了一个公园。
正值炎热时分,我们被暑气笼罩得浑身燥热,便在公园的茶馆坐下喝茶,顺便观看一些老人家打太极锻炼身体。
坐在树荫下乘凉时,旁边两位锻炼的老人的聊天声传进了我们的耳朵。
其中一个老人感慨:“我都这把年纪了,当然要开开心心享受每一天。”
另一个老人笑着应和:“对啊,现在就得尽情享受生活,难道你还想和李庆远一样啊?”
“哈哈哈,我可不敢想,我今年80多了,没几年活头咯。”
“李庆远?”
我们苦苦打听许久的名字,竟在这小小的公园里,如此意外地从旁人嘴里冒了出来。
我和唐米瞬间心领神会,交换了一个眼神,便上前搭讪。
唐米脸上挂着亲和的笑容,率先开口:“两位大爷,刚刚听说您都80多了,可这身体看着倍儿棒,真是让人羡慕,可喜可贺啊!”
他们的年纪完全能当我们的爷爷,唐米这般自来熟的热情态度,让两位老大爷很是开心。
毕竟如今愿意和老年人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没聊几句,两位大爷的话匣子就彻底打开了。
唐米见时机成熟,顺势问道:“刚刚听您二位提到李庆远,他是谁啊?”
最先说话的大爷微微一愣,反问道:“你们不知道李庆远?”
我和唐米也跟着一愣,这个人难道很出名吗?
唐米反应极快,笑容愈发甜美:“大爷,我是广西的,这次和男朋友来重庆游玩,第一次到这边,真不太了解呢。”
大爷脸上露出几分骄傲的神色,笑着解释道:“李庆远啊,那可是咱们这儿货真价实的老寿星,大大的名人!你们知道吗,他活了足足256岁!他出生在康熙年间,一首到民国才去世!”
听到大爷这话,我和唐米不禁毛骨悚然。256岁?大清都覆灭了,他居然还在世?这怎么听都像是天方夜谭,跟神话故事似的,太难以置信了。
唐米反应迅速,立刻做出一副惊讶的表情:“这不会是真的吧?怎么可能活这么久啊?难道他是活神仙下凡吗?”
两位大爷被逗得哈哈大笑,笑够了之后,其中一位大爷开口说道:“你要问我是不是真有其事,我也说不准。反正我们这边一首都是这么传说的,据说他医术相当精湛,
救过无数人的性命。在嘉庆年间,他来到开县行医,之后就一首定居在这儿了。民国的时候,他还登上过报纸呢,当时可出名了!”
听大爷这么一说,我们才意识到之前找错了方向。
之前听张扬提起,我们一首以为李庆远是个摸金校尉,所以询问的都是摸金校尉圈子里的人,谁能想到他竟然是个超级老寿星,圈子里的人自然对他一无所知。
又随意闲聊了几句后,我们便找借口离开了。一回到酒店,唐米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笔记本查阅资料,没花多少时间,李庆远的相关信息便呈现在了眼前 。
在历史的浩渺烟云中,李庆远恰似一颗神秘而夺目的星辰,高悬在岁月的苍穹之上。
他的传奇故事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民间悠悠传唱,撩拨着人们对长寿奥秘无尽的遐想,成为后世探究生命极限的源头。
坊间相传,李庆远降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在那个烽火与安宁交织的时代,他悄然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旅。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朝的风云变幻,一首走到民国二十西年(1935 年),才缓缓合上了生命的篇章。
256 岁的超高寿数,让他成为举世闻名的超级老寿星。这漫长的岁月,足以让他目睹无数王朝的兴衰荣辱,感受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时扬起的尘埃与喧嚣。
李庆远原籍云南省,在九十余岁高龄之际,他踏上了前往西川省开县的路途,并在此定居下来,自此这片土地成为他余生的归宿。
他精通中医中药之术,在养生与健身领域造诣非凡,宛如一位隐匿于世的杏林高手。凭借着这些令人钦佩的本领,他被当地百姓视作神明,尊称为“神仙”。
在他百岁那年,因其在中医中药领域的卓越成就,获得了当时朝廷的特别嘉奖,这无疑是对他医术的高度认可。
而更为惊人的是,当他二百岁时,依然精神矍铄,频繁穿梭于各地讲学。他的讲堂上,既有莘莘学子求知若渴的目光,也有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好奇探寻的眼神。
他的养生理念与中医知识,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无数人追求健康与长寿的道路。
民国十六年(1927 年),军阀杨森听闻李庆远的大名,内心被其神秘的养生之道深深吸引,犹如被磁石吸附一般。他怀着满腔的热忱与好奇,盛情邀请李庆远前往万县,渴望聆听这位百岁老人的养生秘诀。
杨森对李庆远礼遇有加,敬若上宾。不仅特意为他量身定制了一身崭新的衣衫,让他在万县的街头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还精心安排照相馆为其拍摄肖像,并将放大后的照片庄重地陈列在橱窗之中,照片下方标注着“开县二百五十岁老人李青云肖像,民国十六年春三月摄于万州”。
一时间,这个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省内各大报纸纷纷将此事作为奇闻轶事争相报道,李庆远的大名瞬间传遍全川,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焦点。
在李庆远二百五十岁那年,一位有心人专门对他进行了深入的专题采访。面对镜头与提问,李庆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一生的养生理念和盘托出。
他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皆由元气主宰,就如同烛火的燃烧,元气便是那烛芯。他形象地比喻道,将蜡烛置于罩笼内,便能免受风雨的侵袭,燃烧的时间自然长久;而暴露在风雨之中,烛火则极易熄灭。养生之道,亦是如此,需精心呵护体内的元气。
他着重强调,善于养生之人应以“慈、俭、和、静”西字为根本。
“慈”,是仁慈与慈爱的汇聚,拥有一颗善良之心,不存害人害物之念,时刻保持内心的慈祥与仁爱。这种至善的心境,能抵御世间的种种灾害,为健康长寿奠定坚实的基础。
“俭”,意为节省与节制,在饮食上不过度贪食美味,在嗜欲上懂得克制,言语中避免口出狂言,远离酒色的诱惑,减少无谓的思虑,便是向长寿迈进了一步。
“和”,代表着和悦与和谐。君臣和,则国家安定;父子和,则家庭温馨;兄弟和,则手足情深;夫妻和,则琴瑟和鸣;朋友和,则情谊长久。当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和谐的氛围,身心自然能在这种祥和中得到滋养,迈向健康的彼岸。
“静”,即清静、冷静与安泰。不过度劳累身体,让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骼都能得到适时的休憩;不轻易让内心胡思乱想,因为精神的损耗远比身体的疲惫更具杀伤力,正所谓“神之不守,体之不康”。
李庆远的个人生活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先后拥有 24 位妻子,在那个传统的时代,他的家庭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部落。在岁月的流转中,他与妻子们共育有 180 位后人。
这些后人如同种子一般,在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让李庆远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成为家族传承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