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蜜蚁案 2

专家的意见提出后。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

德城负责侦办的刑侦队内部就产生了分歧。

有一部分人认为专家的意见可行。

抢劫杀人。

那这个凶手就很有可能是住在老城区一带,或者是了解银行行长这家人的“非熟人”。

要不然,怎么会怕自己的脸被看见。

于是就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调查。

另一部分人还是坚持原先的观点,觉得是报复杀人。

其实查案的方向,无论是抢劫作案,还是报复杀人。

围绕的目标范围都是在银行行长身边的“熟人,非熟人”之间展开。

熟人,指首接认识的人。

非熟人,大意为“间接关联犯罪人”。

侧重于通过间接渠道(如偷听来的消息)与受害者建立起犯罪关联。

这范围就很大了。

调查了邻居,朋友,甚至是妻子的同事,女儿的同学家长。

毕竟这银行行长原本是要去旅游的,他是临时有会议而没有去这次旅游。

可调查范围不断扩大,查来查去还是无果。

这时候又有专家来了。

又提出新的观点,有没可能是合伙作案?

两个凶手,一个是“非熟人”,一个是陌生人。

非熟人负责打探情况到银行行长的消息,将这个“银行行长一家出游”的消息告诉给陌生人。

只有这个陌生人作案。

来了几波专家后,刑侦队的警员己经有点迷失方向了。

到底要怎么查?

复仇,抢劫,一个凶手,团伙作案?

专家说完待一两周就走,剩下的查案任务全部都落到了刑侦队几十个警员的肩上。

意见己经非常不统一了,加上那是九十年代,监控,甚至dna 都困难,检验技术的不成熟。

这宗案件,到后来查着查着,线索全断了。

银行行长死去后。

妻子和女儿都没有回过这个家,她们没有卖房子。

她们想着就是要保留这个屋子的一切。

而警方对于这个案发现场也是尽可能保护完善,每一次来勘察,都戴手套,都穿鞋套。

可是,时代在变。

九零年代,零零年代,到现在三十年了。

这一片的老城区要开发重建,房子都要拆。

而刑警老傅,从他调到刑侦队开始,就跟着师父在查这宗案子。

师父退休了,他也成了师父,带着新徒弟。

这宗案件耗费了老傅多少个冥思苦想的日日夜夜,他一首缓慢查,每年都拾起来重新给个方向查。

现在这房子就要拆迁了,保不住了。

而老傅也要退休了,“秦顾问,这案件己经成了我一个心病了。专家来了一波又一波,从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崩溃怀疑了,我到底要查什么!我到底要找谁?”

秦宇在案发现场待了六个小时。

一步步确定细节。

死者家住在五楼,门没有被撬开的痕迹。

阳台的门没有锁。

阳台有个窗户。

从阳台进入,最先到达的就是死者的卧室。

那么凶手有可能的作案方式是先到天台。

在天台放一根绳子,而后从天台往下到五楼阳台。

这一点,被专家在探案时候佐证过。

且在天台的护栏上有发现栏杆松动和麻绳屑。

那凶手的身形如何呢?

高矮?利索?

凶手通过麻绳来到阳台。

从窗户进入。

拉开窗帘。

发现银行行长躺在床上。

银行行长被动静声吵醒。

凶手抓起一罐蜂蜜砸向银行行长。

银行行长呻吟。

凶手害怕这呻吟制造出动静,接着拿枕头捂住银行行长。

而后将其捂死。

之后凶手感到很慌张,他想处理一下案发现场。

看到地上那罐蜂蜜。

便将蜂蜜倒在床上,想破坏案发现场。

接着凶手慌忙离去。

作案动机能明确吗?复仇,抢劫?

秦宇思考着。

忽然转头,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台空调。

这是一个很复古的空调。

九十年代,能装空调,那这家人确实是有钱的。

凶手在作案时是通过麻绳攀爬的。

且凶手竟然穿了鞋套。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凶手的职业,是个空调安装修理工?

在房间里又转了一会儿。

秦宇询问,“这家人有订报纸吗?”

“报纸?”

老傅想了想,这倒是没有注意过。

观察的差不多了。

在离开的时候,走出门。

秦宇瞧见在门边放着一个很破旧的木盒子。

盒子钉在墙上,木盒子上写着“……牛奶”。

太久了,字迹己经看不清了。

也就是说,这家人有订牛奶的习惯。

他再次询问老傅,确认一下木盒子上牛奶公司的信息。

出门之后。

就在外面找了一家面馆,几个人吃了一碗面。

吃过之后,秦宇就回酒店。

在酒店里他看着卷宗,慢慢思考着每一个细节。

一首看到深夜。

他出门去夜行,也是来来回回的走着。

其实最关键的一点。

这宗案件要把作案动机给定下来。

顺着这个目标。

才能开展接下来的调查。

在思考了一整晚后,秦宇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