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清晰与矛盾

案情讲述完毕。搜索: 今晚吃鸡 本文免费阅读

罗峰问:“秦顾问,你怎么看?”

秦宇说:“暂时没什么想法,你带我去抛尸现场看看。”

“行。”

二人一副废寝忘食的样子。

这个词极为贴切,遇到案子,就陷进去了。

凌浩还是感觉很饿,心想,难道是我的觉悟不够深?

他们又上车。

朝着县郊开去,空县郊外多山,多丹霞地貌。

西十分钟后,到达三岔口。

站在三岔口上方。

几十米高的山上。

一座新修建好的凉亭,往下望去。

河流复杂,都是小河,错综交汇,宛如像是水上迷宫。

忽然有一条小船驶过。

这船看着不像是渔船,船上站着一人,在喊着叫着什么名字。这船还带着一些钩子。

秦宇不禁问道:“这里还有捞尸人?”

罗峰说,一首还有合作。

在过去,溺水,轻生,人若是掉到河里,几天找不到,就是没了。

河流太复杂,接到报案,警方出动水域救援,同时会和捞尸人合作。

时代在变化。

通过村广播、社区宣传栏等方式告知不要在河边游泳;

志愿者挨家挨户深入每个村子宣传,强调有问题找警察。

并为村民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热线、社区心理辅导讲座等心理防治服务 。

加上河边护栏,各个关键位置都安装了高清监控,组织了专业的巡逻队伍定时巡逻。

构建起一套完善的预警管理体系。

如此一来,意外与轻生现象就会在开端被有效控制。

捞尸人这行业。

年轻人不愿意做,渐渐少了。

所以现在这河流附近的“捞尸人”更多的是帮着清理水上垃圾,或者碰上有人溺水,帮着寻找。

过去,这空县郊外的河,就像是迷宫。

只有捞尸人最了解这水上迷宫。

那现在,有了全球眼,卫星,监控,加上水上救援的各种设施,就不存在迷宫了。

迷宫。

这句话倒是提醒了秦宇。

下面的三岔口,属于三处水流的交汇地。

几个地方的水来到这里,会不断冲来垃圾,恶臭带来高度腐化。

这宗沉尸案,凶手选择此处的目的是什么呢?

“你认为,这是抛尸,还是埋尸?”秦宇问道。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

犯罪心理上,远抛近埋。

凶手将尸体抛到几百公里外,因为那离自己很远。

凶手将尸体埋在自己熟悉的几公里之内,随时能观察情况。

本宗案件。

死者被装进麻袋,麻袋里装了石头。

让尸体沉在这河下。

这看着像是埋,那就意味凶手也许非常了解此处地形。

凶手可能是方圆几公里的人。

但其实要说抛,也有依据。

在原先这一片恶臭的河流区,会加速尸体腐化,哪怕哪一天被发现,早就面目全非根本认不出来。

而抛和埋。

调查范围就会是此处和几百公里外,完全不同的调查方向。

这宗案件。

罗峰也是刚刚接手。

他今年才被调到空县的刑侦队任队长。

悬案重启,调查范围要确定。

现在二人处于一种发散思维的状态。

罗峰说:“抛和埋之前,还是要说说凶手的动机吧。”

秦宇说:“熟人作案?”

“像是。”

“家族作案?”

“有可能。”

“误杀?”

“看着也像。”

“一个两个?”

“至少要两个吧。”

“嗯。”

“但是。”罗峰皱起了眉头,“还是觉得奇怪呀。”

秦宇看着下方如今被治理的清澈的河水。

回想过去这里是何样污浊,疑惑地叹了声:“是很矛盾。”

凌浩站在后面,肚子咕咕叫。

看着秦宇和罗峰站在前面,你一句我一句,讲得都很快,他是完全没听懂。

罗峰和秦宇二人刚才的对话正在快速梳理案情。

在警校的时候,他们就有默契,说半句,对方就能懂。

这宗案件。

先说凶手。

若是非熟人作案,目的多为劫杀。

而这宗案件目的不像是劫杀。

死者的名表,戒指都没有被脱下来。

死者身上无骨裂,或是刀伤。

试想一下,劫杀通常是带着工具行凶。

又或者绑架,或者索要赎金。

若是有这一类情况发生,肯定会有家属报案。

不可能到今日,都没有符合条件的失

踪者。

所以,案件被归类为熟人作案合理。

熟人作案,目的为复仇。

死者的老式名贵手表、死者的婚戒。

都体现了他有一定社会背景,他有亲人和家属。

到现在己经十几年了。

在什么情况下,会没有亲人家属报案呢?

有可能是死者与亲人间关系极为恶劣,常年断绝往来,导致其失踪后无人在意;

但婚戒和名表又预示死者和家人是有一定联系的。

更有可能。

是凶手通过伪造死者还在世的假象,比如模仿死者笔迹写信、发送信息给其亲友,让大家误以为死者只是外出未归,从而成功隐瞒真相。

那就是说,杀死死者的,有可能就是枕边人,例如妻子。

甚至是父母亲,儿子女儿。

在死者死后,一首被隐藏着。

这是需要多位身边人合力共同才能做到的事。

所以就有家族作案的可能性。

再说回死者的死因,无伤痕,窒息。

并非蓄意,由此更像是某种突然之间的误杀。

罗峰对于这个案子的看法是:“是有一个家庭,比如某位成员误杀,另一个成员帮着隐瞒,共同对外宣传死者还活着,只是外出。”

而这宗案件的奇怪之处,就在于清晰与矛盾。

更像是熟人作案。

这是清晰的。

更有可能是家族作案,一人作案,另一人隐瞒。

也是清晰的。

但矛盾的就藏在这一片河水中。

这三岔口原先相当污浊。

若是家族成员误杀了死者。

在死者死后,凶手心理上更多的选择是“埋”而不是“抛”。

例如有些案件,还会将死者的脸用被子给遮盖。

也是来自于心理上的愧疚。

矛盾之处就在于,不太可能会将死者“埋”在这么臭的一条河里。

所以刚才秦宇和罗峰就会陷在这个案件的推理怪圈中。

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这里呢。

想了一会儿,二人都还是疑惑不解。

秦宇就转头问凌浩,“凌浩,你怎么想的。”

“啊,随便,我吃什么都可以。”

凌浩莫名其妙说了句,他实在是饿坏了。

秦宇笑笑,对罗峰说:“吃饭去吧,我们再怎么推理都没用,这宗案件,只要确定死者的身份,就能解开了。要知道死者是谁,还是要靠凌浩,他提供的新技术或许能找到答案。”

“好。吃饭。”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