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三人,李晨风又和叫娃将正房和便利店全部打扫了一遍。本文搜:86看书 免费阅读
这次李晨风学奸了,首接买了一个工业吸尘器,也不贵,两百多块钱,虽说噪音大一点,但是吸那些灰尘沙子什么的,是真的好用。
今天没什么客人,不知道是昨天沙尘暴影响还是怎么了,公路上车不多,李晨风无聊的坐在门口玩手机,叫娃又不知道去哪里玩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叫娃也没回来,李晨风也没在意,反正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认识叫娃,去谁家都少不了他的一口饭吃。
稀奇的是,今天旺财居然回来了,看着浑身湿漉漉的,在门外抖一抖后,就卧在院子里,懒洋洋的晒太阳,相当的惬意。
下午突然又变天了,李晨风以为又是沙尘暴,没想到没过多久,居然开始打雷闪电,接着就是倾盆大雨。
叫娃在雨下了没多久的时候,就披着个尿素袋子回到了小院中。
李晨风一看,浑身上下湿的透透的,于是赶紧让他去洗个热水澡,再换身衣服。
现在虽然白天气温上来了,但是这一下雨,气温又到了十度左右,还是比较冷的。
一场大雨,将昨天被沙尘暴扬起的浮尘弄脏的树叶,花草全部冲洗干净,公路上也被冲刷干净,露出了柏油路本来的颜色。
不过也有很多人被大雨困住,此时便利店里就有挺多人的,小小的店里都快挤不下了,没办法,李晨风只得将旁边的库房也收拾出来一块地方,让大家待在里面避雨。
这场雨又大又急,下了不到半个小时,云销雨霁,明晃晃的太阳又出现在天空,散发着澎湃的热量,很快地上就飘起了一阵水蒸气。
在小店里躲雨的客人全都离开了,不过离开时,或多或少都买了点东西,这也让李晨风今天的销售额好看了一点。
公路上,刚才停滞不前的车流继续动了起来,不过很快,李晨风就看到从赤水城方向过来的车辆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很快车辆越来越多,甚至开始了堵车。
李晨风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就来到公路边上询问,这才知道,刚才的一场暴雨,引发了青石山的泥石流,现在公路被封了,大家都在离开危险路段。
就在李晨风从公路边往回走的时候,却发现远处的戈壁滩上,一道白线正朝着这边涌来,李晨风脸色一变,这是发洪水了!
同一时间,堵在路上的不少人也发现了洪水,一时之间惊呼声西起,喇叭声不断,不过路上还是堵的严严实实,丝毫没有通车的迹象。
这个时候,有些人发现情况不对,开始弃车,朝着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跑去,李晨风也赶紧转身往家跑,村子的地地势比较高,一般不会被洪水淹没。
回到小院门口,李晨风赶紧关了店门,拉着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叫娃来到小院门口,一人一把铁锹,将院墙外的排水沟全部疏通了一遍。
还好,在种葡萄的时候,两人大概将排水沟里的杂物收拾了一遍,这会儿工作量并不大。
不过李晨风左等右等,等了半个多小时,洪水还没来,他有点好奇,于是用摄像头看了看远处的戈壁滩和公路。
这才发现,戈壁滩上的水流并没有多大,只是薄薄的一层,而且公路边上有挖好的排水渠,大量的水都被排水渠引导着,朝着远处流去。
公路上,本来跑远的众人,此时发现好像没什么危险,又三三两两的回到了公路上,此时正对着戈壁滩指指点点,估计是从来没有见过戈壁滩也会发洪水。
其实戈壁滩比起其他地方更容易发洪水,之所以这样,有三个原因。
其一,排水不畅,戈壁滩地势平坦,没有完善的排水通道和泄洪水系,大量降水难以迅速排出,易在低洼处汇聚成洪。
其二,土壤透水性存在问题,长期干旱使地表形成硬壳或被细沙覆盖,下层土壤也较为紧实,阻碍雨水下渗,大量雨水只能在地表形成径流。
其三,植被匮乏,因缺乏植被根系固土和枝叶截留,雨水首接冲击地面,径流速度快,携带泥沙能力强,极易引发洪水,进而造成灾害。
不过还好,这次的大雨只下了半个小时,积聚起来的雨水并不多,如果再多下一会儿,洪水绝对会冲上路面,将汽车冲走也不是不可能。
李晨风曾经听过大伯讲过一件事,大概是三西十年前,很多村民都在戈壁滩上挖草药。
那个时候戈壁滩上有许多防风,肉苁蓉之类的药材,很多人挖完药材,也不知道回填,导致戈壁滩上脆弱的生态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整整下了三天大雨,雨还没停,戈壁滩上的洪水就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和干枯的植被,席卷了整个松树头子村。
那场灾害使得村子边上种好的庄稼几乎绝收,村子的地势比较高,洪水虽然没有冲毁房屋,但是整个村子里的空地上,甚至院子里,都被铺上了厚厚一层泥沙,所有人收拾了小半个月才打扫干净。
这次洪水让村子里的人印象深刻,从那以后
,就很少有人去戈壁滩上挖药了,加上后面国家出台了政策,许多草药成了保护植物,就更没人敢冒大不韪去挖药了。
而且那次洪水也让村子里的人爱上了种树,因为有几家就是因为在院子边上种了许多树,洪水袭来时卷过来的枯木干草之类的东西,被树木挡住,形成了一道堤坝,继而挡住了后续袭来的泥沙洪水,使得小院里干干净净,根本没有遭受损失。
从那以后,本来没有多少树木的松树头村开始大量植树,有人听说落叶松能够巩固水土,就不辞辛苦,跑到青石山里,找来落叶松的幼苗,种在村子里。
十几年后,村子也改名叫松树头子村,至于以前的村名大石头村也就渐渐没人提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