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天帮拒绝 作品

第267章 星海回响,全球格局下的能源博弈

第二百六十七章:星海回响,全球格局下的能源博弈

火箭划破苍穹的轰鸣声仍在耳畔回荡,世界格局已在这场科技风暴中悄然震荡。深冬清晨的霜雾还未散尽,杨瑶办公室的防弹玻璃上凝结着细碎的冰花,全息会议桌上,三十六个国际时区的能源市场数据如同沸腾的岩浆,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泛着冷光的数字瀑布中,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虚拟图标正被猩红的抛售曲线吞噬。

"北美期货市场昨夜崩盘,"杨瑶将激光笔重重戳向全息屏幕,笔尖与投影碰撞出细小的电子火花,"他们押注失败的核聚变太空项目概念股集体跌停,华尔街资本损失超千亿美元。但更危险的是——"她手腕轻挥,实时新闻界面如潮水般展开,成百条抹黑中国太空能源技术的报道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舆论战已经打响,西方媒体开始质疑我们的技术安全性,甚至编造太空核泄漏威胁地球的谣言。英国《卫报》引用所谓匿名专家称反应堆存在致命缺陷,Cnn更是制作了专题片渲染太空核污染风险。"

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战略顾问推了推金丝眼镜,调出卫星监测数据,三维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光点闪烁:"欧盟已秘密启动天网计划,他们在近地轨道部署了二十颗监测卫星,名义上是太空环境监测,实则在追踪我们火箭的能源系统参数。更糟糕的是,美国太空军近日频繁调动,x-37B空天飞机改变轨道,正对我们火箭的预定航线。"

与此同时,杨燕所在的社区被不速之客层层包围。戴着国际媒体标识的记者举着长枪短炮堵在小区门口,人群中夹杂着举着"抵制太空核威胁"标语的抗议者。寒风卷起标语边角,上面"核辐射会杀死地球"的鲜红字迹格外刺目。"杨女士,"一名西方记者将话筒怼到镜头前,身后的摄影师刻意将画面聚焦在社区幼儿园的方向,"有专家称中国的太空核聚变反应堆存在设计缺陷,可能引发连锁爆炸,对此您作为基层能源工作者怎么看?"

杨燕刚要开口,手机突然震动,杨瑶的紧急通话跳了出来:"别回应!立刻让雪灵直播现场!"同一时刻,雪灵的无人机群已从楼顶呼啸而起,三百六十度全景镜头对准抗议者手中粗制滥造的"辐射检测仪"——仪器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分明是用贴纸伪造的。更令人震惊的是,无人机热成像镜头捕捉到几辆黑色商务车驶入街角,身着西装的人正在往抗议者手中塞现金。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下控制室内,红色警报灯疯狂闪烁,尖锐的警报声撕裂空气。杨彦死死盯着巨型屏幕,火箭传回的能源参数正在剧烈波动,代表氦-3循环系统的曲线如同疯狂的心电图。"压力值突破临界!"助理的声音带着颤抖,"可能是太空辐射导致的材料脆化!第三舱室出现裂缝!"杨彦扯下防护面罩,额角青筋暴起:"启动备用冷却方案!联系空间站,准备紧急检修!"他的手机在操作台震动,是联合国太空署的紧急会议邀请。

虚拟会议室里,各国代表的全息投影面色凝重。"杨博士,"美国代表举起一叠文件,身后的背景是五角大楼的标志,"根据《外太空条约》,任何存在安全隐患的太空设施都应立即停止运行。我们要求中国公开所有技术数据,接受国际监督。"杨彦将实时监测画面投放到全息空间,破损的舱室影像清晰可见:"这是我们的应急处理方案。但如果贵方愿意分享你们在月球氦-3开采技术上的突破,我们可以开放部分参数——毕竟,太空探索本就该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他的话刚落,俄罗斯代表微微点头,却引来了欧盟代表的冷哼。

林悦的跨国教育直播间里,二十块屏幕同时亮起全球学生的提问弹幕。"老师,太空核反应堆真的会炸吗?如果能源取之不尽,为什么还要学习节能?"此起彼伏的疑问在空气中交织。她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转向身旁的科学家:"启动星辰问答计划,让杨彦博士和航天员进行太空连线答疑。对了,联系林晓,让她设计防辐射科普漫画,要快!我们必须在谣言扩散前占领舆论阵地。"

此刻,林晓的画室已成战场。松节油的气味混着颜料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画笔在画布上疯狂游走,新作《星海盾牌》初具雏形——巨大的核聚变火箭化作银色盾牌,将地球护在身后,却有无数黑色触手试图穿透防御。手机不断弹出消息,国际艺术展主办方要求撤下这幅"过于政治化"的作品,而环保组织却愿出天价收购版权。"告诉他们,"她将蘸满颜料的画笔重重拍在调色盘上,溅起的蓝色颜料星星点点落在地面,"真正的艺术,从来不会回避真相。我要让全世界看到,科技的进步不该被阴谋论扼杀。"

姚小雨的板房学校里,孩子们挤在破旧的投影仪前,屏幕上正播放着火箭在太空的实时画面。突然,画面剧烈抖动,警报声响起。阿雅突然指着画面惊呼:"那些黑影是什么?!"画面中,三架身份不明的无人机正高速接近火箭,金属外壳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姚小雨立刻联系雪灵:"有不明飞行器!孩子们都吓坏了!"镜头转向教室,几个孩子已经哭出声,年纪稍大的男孩则握紧拳头,眼神中满是愤怒与担忧。

深夜,七台设备同时亮起,仿佛七座在黑暗中坚守的灯塔。杨燕的背景是堆满舆情报告的社区办公室,台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小暖正在用彩笔绘制"真相海报",画纸上稚嫩的笔触描绘着火箭守护地球的场景;杨瑶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身后的屏幕闪烁着全球股市熔断预警,各种文件和报表铺满桌面,助理悄悄为她更换已经凉透的咖啡;杨彦的实验室泛着幽蓝的等离子体光芒,团队成员正在分析受损材料,显微镜下,金属表面的裂纹如同狰狞的蛛网;林悦的周围堆满翻译后的答疑稿件,咖啡杯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队列,她盯着屏幕,眼神中透着疲惫与坚定;雪灵坐在装甲越野车上疾驰,车载屏幕实时追踪着太空中的对峙,窗外是漆黑的戈壁,寒风拍打着车窗;姚小雨搂着瑟瑟发抖的阿雅,板房外的风声裹挟着隐约的抗议声,月光透过缝隙洒在地面;林晓的画布上,黑色触手被金色的能源光束击碎,新的色彩正在蔓延。

"先说技术危机。"杨彦举起显微镜下的材料样本,金属表面布满蛛网状裂纹在全息投影中放大数十倍,"我们研发出了抗辐射涂层,但需要三个月量产。在这之前,必须调整火箭轨道,避开辐射最强区域。而且根据最新分析,那些无人机的接近很可能是为了采集我们反应堆的辐射数据。"

杨瑶展示全球舆论监测图,红色的谣言传播曲线如病毒般扩散,覆盖了大半个虚拟地图:"我们的澄清视频播放量破亿,但西方水军的抹黑速度是我们的五倍。雪灵,你的直播素材什么时候能剪辑完?现在推特上#太空核威胁#的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20亿,我们必须用事实反击。"

"两小时后!"雪灵将镜头切到无人机拍摄的证据——抗议者正从面包车上卸下写有"雇佣金"字样的箱子,箱子上的英文标识清晰可见,"我拍到了境外势力雇佣闹事的实锤!不过,太空中的无人机还在逼近,它们的信号源......"她突然放大画面,卫星定位数据显示信号来自北美某个军事基地,"来自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这根本不是什么民间抗议,是有组织的抹黑行动!"

林悦滑动教育平台数据:"非洲地区的恐慌指数飙升60%,孩子们需要更直观的解释。姚小雨,能不能让阿雅他们录制太空能源守护者短剧?用孩子们的视角传递真相,或许比任何专家解读都更有说服力。"

姚小雨轻轻擦干阿雅的眼泪,举起孩子们用易拉罐制作的火箭模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中国加油":"他们已经准备好了!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世界,太空能源不是威胁,而是希望。"镜头里,孩子们举着写有"我们相信中国科技"的纸牌,站在简陋的教室里,眼神坚定而明亮。

林晓展示修改后的画作,盾牌上浮现出全球儿童的笑脸,每个笑脸旁都标注着不同国家的文字:"我要把这幅画做成Ar装置,观众可以亲手击退那些谣言黑影。艺术不该是旁观者,而要成为战斗的武器。当人们用手机扫描画面,就能参与到这场守护真相的游戏中。"

小暖突然举着画闯入镜头,上面画着长着翅膀的火箭载着地球飞翔,每个大陆都伸出援手,不同肤色的孩子在火箭上欢笑:"我发明了和平号太空站!大家一起用清洁能源,就不会吵架啦!"她的声音稚嫩却坚定,笑容灿烂得如同冬日暖阳。

杨瑶若有所思:"或许我们该发起太空能源公约倡议,让全球青少年参与起草。就像小暖说的,真正的突破,始于人心的联结。我们可以举办国际青少年太空创意大赛,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注入新的活力。"她的目光扫过屏幕里的每个人,"这场博弈,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文明的对垒。但只要我们守住真相,凝聚希望,星海再浩瀚,终会留下人类携手同行的光芒。无论遇到多少阻碍,我们都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太空探索,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

黎明时分,雪灵的纪录片准时上线。当观众看到西方势力雇佣闹事的铁证,看到科研人员在发射中心彻夜奋战的身影,看到孩子们眼中对太空的憧憬,留言区的风向开始逆转。"原来那些抗议都是演的!中国科学家太不容易了支持太空探索,这是人类的进步"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而在太空轨道上,经过紧急抢修的火箭重新稳定运行,它身后拖曳的金色尾焰,如同一条希望的纽带,连接着地球与浩瀚星海,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