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房门,赵云仰望满天星斗,心中却是百感交集。赵云知道,要想收服张任这样的顽固分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是为了自家主公的大业,为了益州百姓,他必须想办法让这位师兄顺利归降。
"来人,"赵云对身旁跟随着的亲兵吩咐道,"传令下去,好生照料张将军,不得有丝毫怠慢。另外,速派人前往豫州,向主公报捷并请示如何处置张将军。"
随着剑阁关被赵云控制,此时益州与汉中的关口彻底被赵云掌控。此刻刘璋就算意识到张固有别样的想法,如今恐怕也无能为力。
赵云命令魏延防守剑阁,自己则连夜赶回葭萌关,面见徐庶与荀堪两位军师,山路陡峭难行,一直到第二天正午,赵云才返回到葭萌关。
顾不得休息,三人见面。"很好!益州已经是主公的囊中之物!"徐庶听完赵云的描述,露出笑容,"如今关键之处,就是不能让刘璋知道,剑阁已经在我们的控制之中!"
荀堪也点头表示同意。随即,三人将话题转向如何迫使刘璋投降的话题之上。
徐庶轻抚长须,首先开口,眼中精光闪动:"东州派系虽与刘璋有隙,但如今终究也算是益州本土势力。庞羲、李异等人手握重兵,法正、孟达也投靠主公!若能得其相助,或许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荀堪眉头微蹙,手指轻叩案几:"元直兄所言虽有理,然东州诸将桀骜不驯,今日若全靠他们相助,他日未必不会骄纵之后生二心。主公初定益州,根基未稳,若过分倚重此辈,恐养虎为患。"
帐外秋风掠过旗杆,发出猎猎声响。赵云见二人沉吟,抱拳道:"二位军师,云有一言。张任师兄乃蜀中名将,若日后能劝其归顺,或可制衡东州势力。只要咱们先拿下益州,主公地盘如此之大,又不是刘璋,将来还可以分散将东州派系调往其他地方。"
徐庶闻言眼睛一亮:"子龙此计甚妙!张任在蜀军威望甚高,又与子龙有同门之谊。不如双管齐下——明里联络东州派系施压,暗中争取益州本土派系这等忠义之士。"
荀堪起身踱步,忽然停步道:"可令魏延在剑阁虚张刘璋旗号,阻断消息。同时派细作在成都散布流言,称南蛮已攻破键为,东州兵有意自立。刘璋性情懦弱,必生惧意。"
"善!"徐庶击掌道,"再让子龙修书与庞曦,陈说利害。待刘璋动摇之际,由东州派出面打头阵,再由张松劝说刘璋借我们之手对付东州派系,到时候我等则以援军姿态进驻成都,如此可保益州平稳过渡。"
三人商议至深夜,烛花爆了又剪。最终定计:赵云即刻返回剑阁坐镇,徐庶前往成都密会庞羲,荀堪则起草给张松的详细方略。
要说清楚刘璋麾下东州兵与本土派之争,这件事还需要从他爹刘焉那里说起。这个刘焉其实与刘表的经历很像。
在刘焉向灵帝提出立州牧之后,灵帝同意了他的请求,派出刘焉前往益州担任益州牧。
只是与刘表不同,同样是朝廷不派一兵一卒,刘表坐稳荆州,一开始是靠荆州本土士族相助。
而相比于比较温和的荆州士族,与世隔绝的益州本土势力在平定益州的黄巾起义后,对于朝廷派来的刘焉自然是不想头上来一个土皇帝。
以当时这种情况,刘焉去了那里别说当土皇帝,能不在半路出“意外”就不错了。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当时关中凉州一带的士家豪强被连年战乱霍霍得混不下去,正要组团往四益州那边迁移,刘焉便顺势在当地收编了这伙人,组成了东州兵。
刘焉也是一个狠人,进入四川之前,甚至还在汉中留下了张鲁,让他隔绝益州与外部联系,所以史书记载,“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
从这也可以看出,刘焉在进入益州之前,便做好了当土皇帝的一切准备。
而与靠本地派坐稳荆州的刘表不同,刘焉坐稳益州,靠的确是在关中组建的外来派,也就是东州兵!
当然了,刘焉能进入益州,也有本土派系的“叛徒”,比如董扶、赵韪从中斡旋,从而让刘焉顺利进入益州。
只是刘焉万万没想到,做好一切准备的他,远远没有刘表那么能活,没过几年的刘焉,便一命呜呼,撒手人寰。
这个时候,本土派和东州派系的交锋就来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两边大打出手,东州派系想立刘焉的长子刘瑁,而本土派系推出来的,自然是刘焉的儿子刘璋。
不用作者多说,各位看官从名字上就看出来是哪一个派系赢得最终的胜利。
所以在刘璋继位之后,刘璋更倾向于哪个派系,自然不用多说。
此时秋风卷着落叶,在成都的街巷间穿梭,暮色沉沉,为这座蜀中名城蒙上一层阴翳。
徐庶换上一身素色布衣,头戴斗笠,在锦衣卫的帮助下,混在入城的商队之中。守城的士卒懒散地倚在墙边,对来往行人只是随意扫视几眼,全然不知这位看似寻常的商贾,实则是搅动益州风云的关键人物。
如今益州在张固的金融攻势下,成都已明显破财不少。穿过略显萧瑟的市集,徐庶避开巡逻的兵卒,拐入一条僻静的巷子。
巷子尽头是一座不起眼的宅院,门前挂着"庞府"二字。他轻轻叩门三下,停顿片刻,又叩两下。门"吱呀"一声打开一条缝,露出一张警惕的脸。
"先生何人?"门内人低声问道。
"颍川徐元直,特来拜会庞将军。"徐庶从袖中取出一枚玉佩,正是法正的信物。
那人仔细查验后,侧身让出一条路:"先生请进,家主已等候多时了。"
庞羲的密室中,烛火摇曳。这位东州派系的领袖年约四旬,面容刚毅,眉宇间透着久经沙场的锐气。
见徐庶进来,他起身相迎:"久闻徐元直大名,今日得见,果然气度不凡。"
徐庶拱手还礼:"庞将军威震蜀中,庶仰慕已久。"
二人分宾主落座,侍从奉上茶点后悄然退下。庞羲亲自为徐庶斟茶,开门见山道:"先生此来,想必是为益州之事?"
徐庶微微一笑:"将军明鉴。实话实说,如今剑阁已在我军掌控之中,刘季玉困守益州,已是瓮中之鳖。我家主公素闻将军高义,特遣庶前来,共商大计。"
庞羲目光微闪:"哦?张丞相有何高见?"
"益州沃野千里,本该是王业之基,奈何刘璋暗弱,致使南蛮猖獗,东州将士饱受猜忌。"徐庶轻啜一口茶,继续道,"我家主公愿与将军携手,共治益州。事成之后,将军当为镇南将军,永镇巴蜀。"
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庞羲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显然在权衡利弊。良久,他缓缓道:"刘璋虽暗弱,但益州士族多受其恩惠,恐难轻易归附。"
徐庶早有准备,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此乃成都城内愿归顺我家主公的士族名单,包括张松、法正等三十余人。只要将军登高一呼,大事可成。"
庞羲展开竹简,越看越是心惊。这些名字中,不乏刘璋的心腹近臣,也有自己派系内的能臣干吏。
他合上竹简,沉声道:"先生果然深谋远虑。但某有一问——张丞相入主后,将如何安置我东州将士?"
"将军放心。"徐庶正色道,"东州将士皆是我大汉精锐,主公必当重用。不过为防尾大不掉,需分驻各地——将军可领兵镇守江州,李异将军驻守巴西,吴懿将军则调往汉中。如此既能保全诸位权位,又可避免朝廷猜忌。"
庞羲眼中精光一闪,忽然笑道:"好一个分而治之!徐先生果然高明。不过..."他话锋一转,"若我拒绝呢?"
徐庶神色不变,轻轻放下茶盏:"那将军可以看看,等我家主公起十万大军入川之后,拒绝合作之人是否会血流成河!"
这番话掷地有声,庞羲先是一惊,继而哈哈大笑:"好!好!可是你家主公现在与曹操正在大战,哪有精力脱身?"
徐庶起身拱手:“若是我家主公以退出青州与曹操议和为代价?你觉得曹孟德会不会同意与我家主公休战一年半载?”
庞羲长叹一声,见徐庶如此坚定。终于下定决心:"罢了!某愿效犬马之劳。不过..."他盯着徐庶的眼睛,"我要张丞相亲笔承诺,保我东州将士家小安全。"
"这是自然。"徐庶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函,"此乃我家主公亲笔所书,请将军过目。"
庞羲接过手书,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详细细节咱们好好商讨一番吧!”
只是庞羲不知道,没有见过张固笔迹的他,根本无法发现这个手书只不过是徐庶自己伪造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