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个身材不高、三十来岁的男子引起了马玉林的注意。这个男子似乎有些不情愿地落在旅客们的最后,磨磨蹭蹭地下了车。他的神情有些紧张,不时地左顾右盼,好像在担心被什么人发现。
站台上的人渐渐少了起来,那个男子也开始独自一人踽踽而行,朝着车站出口走去。他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仿佛身上背负着什么沉重的负担。
然而,这个男子并没有察觉到,一个貌不出众的老头正大步流星地从他身后赶来。这个老头看似普通,却有着一双异常锐利的眼睛。
他几步就追上了那个男子,然后毫不客气地伸手拽住了他的一只胳膊,大声喊道:“喂,你给我站住!”
这一声呼喊,如同一个信号一般,原本守候在车站四周的几个侦察员立刻如疾风般迅速赶来。他们迅速将那个惊魂未定的旅客——邹吉凤围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
“就是他!”马玉林突然大声喊道,他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着,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所指的方向。邹吉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指吓了一跳,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
马玉林快步走到邹吉面前,弯下腰,毫不犹豫地扒下了他的一只鞋。那只鞋子看起来有些破旧,鞋底磨损得厉害,上面还钉着一块厚厚的后掌。
“你们看,这鞋底上有什么?”马玉林把鞋子举起来,展示给两个侦察员看。两个侦察员连忙伸过头去,他们知道,马玉林关注的肯定不是那块后掌,鞋底上一定还有其他重要的线索。
当他们看清鞋底与鞋帮的结合部位时,都惊讶得微张着嘴。只见那里有一抹暗红色的血迹,虽然已经有些干涸,但仍然清晰可见。
“这……这是怎么回事?”其中一个侦察员喃喃自语道。
马玉林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他似乎对自己的发现非常满意。同志们常说马玉林没有案子的时候就没情绪。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对于马玉林来说,侦破案件就是他最大的志趣和乐趣所在。
那么,在没有侦破任务的时候,马玉林是怎样生活的呢?他长期住在公安局的独身宿舍里,生活难免有些单调和寂寞。由于他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是进刑警队以后才学会写的,所以他的文化娱乐生活非常有限。
当时,除了每月看两场电影外,他几乎没有其他的消遣方式。
在闲暇时光里,他总是会带上那台学生为他购置的半导体收音机,然后再拎上一个小板凳,悠然自得地坐在公安局门口。
他会一边收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广播节目(而他最为钟爱的,便是那充满韵味的京刚),一边凝视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若是有不了解其中内情的人路过,恐怕会误认为这个老头儿只是在这儿休憩,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清闲的时光。然而,只有那些熟悉他的人才知晓,他并非是在无所事事地闲逛,而是几乎没有片刻离开过从他面前经过的行人的双脚。
实际上,他正在刻苦磨练自己的基本功,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业务学习”呢!
就在这一天上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微风和煦。马玉林闲来无事,便又如往常一般,坐在公安局门口,悠然自得地望着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大街。
突然间,杨峻岐从院子里快步走了出来,他的手中挥舞着一封信函,远远地便高声呼喊起来:“老马,有好事啦!大好事来啦!”
马玉林听到呼喊声,赶忙站起身来,脸上洋溢着笑容,好奇地问道:“啥好事啊?”
杨峻岐快步走到马玉林面前,将那封信函递给了他,然后喜笑颜开地说道:“锦州铁路局公安处邀请你去给他们介绍经验呢!局里领导都研究好啦,批准你去呢。你这大半辈子都没出过门,能去锦州这样的大城市溜达溜达,瞅瞅,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马玉林的追踪本领,锦州铁路局公安处究竟是如何得知的呢?这其中缘由,说来话长。
话说在这个铁路局所管辖的一段铁路上,曾屡屡发生道钉被盗的案件,然而,尽管警方多次展开侦查工作,却始终未能侦破此案。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公安处的同志们偶然间听说赤峰有一位名叫马玉林的老人,他以擅长追踪而闻名遐迩。
于是,公安处特意派人远赴赤峰,将马玉林请到案发现场,期望借助他的追踪技艺,协助警方侦破这起棘手的案件。
而马玉林也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从道钉被盗的地点开始,一路追踪,最终成功地找到了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处,顺利破获了这起令人头疼的案件。
此事一经传开,马玉林的名字在锦州铁路局公安处内不胫而走,人人都对他的神奇追踪术赞叹不已,视他为破案的神人。
不久之后,公安处决定组织一次刑侦干部集训,旨在提升干警们的侦查能力。在讨论培训内容时,有人提议邀请马玉林前来传授他的追踪技术和经验。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公安处便派杨峻岐前往赤峰,邀请马玉林前来授课。
当杨峻岐将邀请信函递给马玉林时,他却并未像众人想象的那样欣喜若狂,反而面露愁容,对着那封信函凝视了许久,才缓缓说道:
“老杨啊,这件事情恐怕有些棘手啊!你也知道,我这个人既不善于言辞,也不擅长书写,我这点微末的能耐,在咱们这穷乡僻壤还能勉强派上用场,可要是到了那么大的地方,面对那些科班出身的公安干警,我……我真的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