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凯在刘家庄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逗留了一个多月。
眼下正值处暑。
在刘家庄地区各大山头的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就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果香。
人们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整个地区都沉浸在收获的欢愉之中。
刘家庄地区的水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元明时期,早在数百年前就有文献记载当地居民开始栽培果树。
然而,真正让这片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还要归功于近几十年的规模化发展。
这片沃土之所以能孕育出品质上乘的水果,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昼夜温差、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以及充足的水源,共同构成了果木生长的理想环境。
历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森林茂密,高大的乔木与各种果树遮天蔽日。
在以采摘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原始社会,丰美的野果使古人类免受饥饿困扰。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这是继周口店龙骨山的燕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后,燕京地区又一人类文明发祥地,而生活在那里的古人类被称作东胡林人。
站在东胡林人遗址博物馆的黄土台地上,李则凯不禁赞叹东胡林人的生存智慧。
清水河流经黄土台地时,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地带。
台地北面的山峦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冬季凛冽的北风;
南面的清水河是理想的生活水源,而台地高出清水河30米,又可以避免洪水带来的灾难。
更重要的是,土壤肥沃的黄土台地植物资源丰富,触手可及的野果为东胡林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定河流域的野果养育了京西古人类。
望着眼前绵延不绝的“花果山”,李则凯不禁驻足凝望,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芒。
他深吸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由衷赞叹道:“这真是一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啊!难怪你们刘氏家族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数百年而不衰!”
刘本成闻言,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轻轻抚摸着身旁一棵苍劲的老梨树,缓缓说道:“我们刘氏家族确实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数百年,但这兴旺的根基,可不仅仅是因为这漫山遍野的瓜果啊。”
“我刚出生那会儿,眼前这满山的果园还只是光秃秃的荒丘呢!”
于是,刘本成将刘家庄地区的水果种植业发展史告诉了李则凯。
历史上,京西地区的山林果木屡遭大难。
元朝定都燕京后,为了修建大都城,大量砍伐京西山林,木质坚硬的梨树、核桃树等果树更是在劫难逃。
到了明清时期,又大规模重修燕京城以及皇陵、花园的修建,继续使包括各种果树在内的京西山林遭到乱砍滥伐。
六十年代初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刘家庄人才开始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并且涌现出一批名优果品。
譬如,名满京城的南山的樱桃、刘家庄大西瓜、东山的京白梨、龙泉雾的香白杏、陇驾庄的盖柿、太子墓的苹果、灵水的核桃、火村的红杏、潭柘寺的红果、田庄的香椿……等等,有的还成了皇家贡果。
以盛产京白梨闻名遐迩的东山村,坐落于刘家庄、sj山、hd三区交界处,三面环山。
在行政区划上,东山村隶属于刘家庄开发区军庄镇。
军庄镇这里就有五千余亩京白梨种植园,主要集中在东山和孟吴周边几个村子。
刘家庄下属的东山村就是“京白梨”真正的发源地。
刘本成告诉李则凯,京西著名的八景中——“东山积雪”,指的就是东山村京白梨开花的时候。
因为谷雨时节,漫山遍野梨花盛开,犹如飘落的白雪。
每年,“京西文旅集团”联合刘家庄文旅局就在东山村举办一场梨花节。
东山村有一种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民间艺术形式,便是以梨花命名的“梨花鼓”。
这支60多人的梨花鼓队经常排练,并多次参加重要演出。
每年的“梨花节”开幕式上,这支梨花鼓表演队都是第一个出场。
《西游记》里有一座花果山,燕京也有一座。
燕京的“花果山”就在刘家庄,花是梨花,果是京白梨。
正宗的刘家庄京白梨是秋子梨系列中的优良品种,也是燕京地区唯一冠以“京”字的特色果品。
这种蔷薇科植物的果实形状扁圆,色泽光润,汁多酸甜,含糖量高,果肉中含有大量葡萄糖、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成分丰富。
京白梨立春开花,处暑摘果。
每年初秋时节,东山贡梨园及附近的京白梨采摘园便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这所谓贡梨园,就是专门为皇宫生产贡品的梨园。
据《宛平杂谈》记载:京西白梨自清代同治年间即为宫廷贡品,慈禧临朝后,更是朝中必备。
还有一种说法,自明代起,京白梨就是皇家贡品,清代乾隆年间始建御梨园,从而使京白梨闻名天下。
那么,京白梨是怎样成为皇家贡品的呢?
相传,乾隆年间,和珅在香山偶遇一个卖梨人,他卖的梨酸甜可口,肉嫰无渣。
于是,和珅将一筐梨悉数买下,献给皇上。
乾隆吃了以后赞不绝口,重赏了和珅,并下令寻找那个卖梨人。
几经周折,终于在东山村找到。
于是,乾隆将东山白梨封为贡品,修建了御梨园,并让那个卖梨人看守梨园。
现今,在东山村的御梨园里还有几十棵树龄在三四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其中五棵是皇帝或皇太后亲自赐名的梨树。
乾隆赐名的那棵叫“老君树”,是最早受到皇封的。
此后,嘉庆皇帝封“效君树”、道光皇帝封“俭君树”、咸丰皇帝封“忠君树”、慈禧太后封“寿君树”。
当年,所有御封梨树结出的果实,必须全部送进皇宫。
至于“京白梨”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当代之事。
建国初,东山白梨参加燕京梨品评比,以其近乎完美的品质在各种梨果中夺冠,荣获最优产品。
于是,白梨前面有了一个“京”字,被正式命名为京白梨。
等十周年大庆时,京白梨又被选送上了国宴餐桌。
在一个京白梨采摘园里,该园的负责人告诉李则凯一行;
大约四百多年前,在东山青龙沟的低洼积水处长着一棵野生梨树。
这颗野生树上的果子酸甜可口,味道鲜美。
从此,人们就管它叫做“东山白梨”。
后来,这颗白梨树的种子落地生根,又长出新的梨树,渐渐有了梨树群落,这就是东山贡梨树的由来。
现在,东山、孟吴一带树龄在两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大约有四百余株。
燕京的处暑时节最是炎热。
采摘园在村子东面的山坡上,熹微的阳光从山那边照过来,洒在寂静的山野上。
李则凯与刘本成满头大汗沿着一条洁净的水泥路往山上走,路边有拉拉秧、益母草、黄蒿,各种灌木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牵牛花。
那些红、粉、白、蓝、紫色的花朵,在半枯的灌木和野草间显得格外明艳。
它们的藤蔓爬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而那些承载着牵牛花的榆树棵子、柳树棵子、枣树棵子、山桃、山杏和荆条,是村民们编筐的上好材料。
每逢京白梨成熟季节,村民们都要编大量背篓、挎筐和篮子,用来盛放京白梨。
收成好的年份,东山村可产京白梨30多万公斤,若按每筐装梨50公斤计算,需要编筐6000多个。
所以,村民几乎人人都是编筐高手。
说起这个编框来,几乎是老一辈的刘家庄人都会的传统手艺。
在三十年前,勤劳的刘家庄人还靠着编框形成了一个产业。
在那个困难年代,刘之野正是靠着刘家庄人编制的一个个框子才将那庞大的海产品分销到各处,换来了第一桶金。
“十三爷,今年的京白梨长势还不错吧?”刘本成客气地问道。
刘元启是这座果园的现任负责人,按辈分算来,他是刘本成的同宗祖父辈。
不过刘氏家族支系繁多,刘元启这一脉早已出了五服,属于较远的旁系分支。
如今的刘氏家族在当地可谓枝繁叶茂,仅在刘家庄一带聚居的同宗族人就多达两三万之众。
短短不到四十间,刘氏一族的人口就从两三千人增长成为两三万,翻了十倍。
这个庞大的家族人才辈出,像刘元启这样的刘氏子弟几乎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在政商学界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嗯,旱枣涝梨。今年雨水充沛,京白梨也长得格外好。”见本宗直系子弟刘本成前来视察,刘元启很是高兴地道。
然后,刘元启拿出几刚采摘下来的个京白梨让李则凯几人品尝,还说,小的是老梨树上结的,大的是小梨树上结的。
仔细品尝后,李则凯说,大的口感稍微粗糙,小的果肉细腻,口感更润滑。
刘元启微笑着点点头,告诉他们,小的是正宗京白梨,大的是改良品种。
改良后的京白梨,个头儿大了,产量高了,味道却不如原来纯正了。
每年这个时候,刘家庄地区的街边上就有不少出售京白梨的摊位,满街都是淡淡的梨香。
不同品级的京白梨价位相差悬殊,刘元启告诉刘本成他们,挑选京白梨有个窍门:“吃黄的,买青的。”
因为,黄的熟透了,酸甜可口,但必须尽快吃掉,否则就烂了。
如果打算放几天,就买青的,等变黄了再吃。
相比于街上出售的京白梨,采摘园的价格更贵。
刘元启解释说,园子里的京白梨都是正宗贡品,梨树没有经过嫁接和改良,街面上卖的“京白梨”有些是从f山、d兴等地运来冒充贡梨出售的。
这采摘也有学问。
处暑节气京白梨就基本成熟,如今就熟透了,轻轻一晃就掉。
京白梨皮薄,掉在地上就有伤,一有伤就容易溃烂。
所以,果园的工人们采摘、分拣、装箱,都是轻手轻脚,小心翼翼。
品尝完了“京白梨”,刘本成又带着李则凯来到了龙泉雾村。
永定河西岸的龙泉雾村,是京西香白杏原产地。
这里出产的香白杏个大离核、味甜多汁、肉质细腻、绵软可口,在燕京市场上享有盛誉,是清代宫廷贡品。
在《庄子》的记载中,杏是具有神圣气息的。
作为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该是一片杏林,杏树环绕,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读书,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书声歌声,风吹花落如香雪。
龙泉雾村栽植香白杏始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香白杏之所以成为水果中的上品,首先得益于这里的土壤。
早在辽代,龙泉雾人以采石烧灰为业,烧制石灰的历史已有上千年。
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这种化学物质对杏树生长以及果实品质具有奇妙作用。
现在,龙泉雾杏树园地下仍有两三米厚的石灰层,特殊的地质条件使这里的香白杏独具风味。
另外,这里濒临永定河,便于灌溉。
曾经,龙泉雾村山上的果园灌溉主要靠两条古水渠。
永定河东的一条叫兴隆沟,河西的一条叫公议沟,它们既是农田的命脉,也是果园的命脉。
然而,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清澈的河水可以浇灌果园,泛滥的洪水也会冲毁果园。
为了防洪,古时候的龙泉雾曾建有五处永定河堤垛。
一处位于兴隆街南头河边,叫做小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大涧沟与永定河交汇处,叫做三垛子;一处位于村东河庄街河边,叫做二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北后庵庙东侧河边,叫做大垛子;一处位于村北广甸河边,距离村子大约一里地。
作为修建于河岸险要位置的防洪设施,五处堤垛对村庄和果园免遭洪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三十年前,刘家庄永定河大堤工程实施后,这里的五座堤垛才被拆除。
这会儿,香白杏已经过了成熟期。
过去那会儿,丰收的香白杏就从古渡口装船,运往外地销售。
龙泉雾村在永定河边曾有三处古渡口。
一处为野溪栏杆会渡口,妙峰山走会期间,村民们在这里架浮桥,放河灯。
因浮桥两侧设有栏杆,故称栏杆会。
另有两处季节性渡口,一处在河庄北侧大垛子旁边,另一处在兴隆街南头小垛子旁边。
香白杏采摘时节,渡口一派繁忙景象。
汛期行船不便时,人们还划笸箩过河。
七十年代,龙泉雾村就归于刘家庄地区行政管辖。
那时,刘家庄地区正在搞轰轰烈烈地交通水利大建设。
于是,就在永定河龙泉雾村河段上架设了一座钢架桥。
打这起,龙泉雾村的渡船废弃,渡口从此成为了历史。
“那这香白杏成为宫廷贡品有何说法?”李则凯捏起一枚香白杏,好奇地问道。
“相传,八国联军……”
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途经龙泉雾时,饥渴难耐,派人四处寻找食物。
村民闻讯,送来一篮白杏,慈禧食用后满口清香,赞不绝口。
后来,慈禧回到燕京城,要求龙泉雾村每年向皇宫进贡香白杏。
由夏至这天开始,慈禧每天早餐后的水果必吃龙泉雾的香白杏,并把香白杏赐给她的近臣和宦官,龙泉雾香白杏从此名声大振。
香白杏自打成了宫廷贡品后,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有一年,龙泉雾村委派曹老汉挑一担香白杏去皇宫进贡,不料,半路遭到抢劫。
他回村后谎称,清香四溢的香白杏引来了八仙,那一担白杏被八个仙人吃了,八仙还邀他同游四海。
从此,村民们戏称曹老汉为曹九仙。
过了龙泉雾,刘本成一行又来到永定河上游。
这里有个太子墓村,以盛产优质苹果闻名遐迩,被誉为“京西苹果第一村”。
“太子墓?”李则凯一边在河边游走一边想,这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果然,在铁索桥头的《太子墓村碑记》上,我李则凯找到了答案。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岭,经过一个村庄时,吃到一种沙果,奇香无比,只是果实太小。
于是,他命人将沙果树与苹果树嫁接。
嫁接后的果树结出的果实香甜如沙果,硕大如苹果。
村民们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将嫁接后的果树称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实称为太子苹果。
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村名改为太子墓。
碑文记载了太子苹果的来历,也记载了太子墓村名的由来。
太子苹果的出类拔萃离不开永定河水的滋养。
永定河自官厅水库奔流而下,流经太子墓村时,在村庄与果园之间形成宽阔的河面,并有瀑布轰然作响。
一座铁索桥横跨永定河,过了桥,就是太子苹果种植园。
一位正在果园劳作的果农告诉李则凯一行,过去作为皇家贡品的太子苹果,经过多次改良,已经成为富士苹果。
永定河畔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
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积聚糖分。
所以太子苹果不仅个大均匀,而且脆甜可口。
“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在八十年代初引进倭国的富士、美利坚蛇果等国际著名品种后,品质进一步优化,太子苹果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产品。
每到收获季节,四五百万斤的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