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敬月华。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
时间一晃就到了中秋,一年一度的团圆节到了,李则凯再怎么“乐不思蜀”也得收拾好行囊打道回府了。
否则,若是胆敢缺席这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他家老豆定不会轻饶了他。
李则凯觉得这一次刘家庄之行真是不虚此行,这里绿水青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众多。
而且这里的物产真是丰富,各种山珍野味、名贵果蔬,让他在短短一个月间就圆润了不少,连腰带都不得不松了两个扣眼。
中秋前后正是刘家庄地区水果大丰收的季节,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果节”!
早在明代那会儿的燕京,八月就是水果的当红月了。
据《日下旧闻考》记:“是月,都城当诸角头市中设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红果子、松子、榛子诸般时果发卖。宣徽院起解西瓜等时蔬北上迎接大驾还宫。”
这时期,碧绿未黄的鸭梨、半青半红的‘虎拉车’、艳如少女面颊的沙果、紫而泛霜的槟子、牙黄扁圆的白梨、紫黄相间的李子,是节日果品的基本队伍。
大叶白与成形未熟的青柿子,不登大雅之堂的沙果梨与秋果,个别嗜痂的烂酸梨和杜梨,点缀其间……
到邻近八月十五的这几天,燕京满大街的水果摊上更像大促销一般挤得满满当当的。
这些果摊上,雅尔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苹果、鲜枣、葡萄、果藕、西瓜……应有尽有。
这其中有三样特别突出,就是香白梨、太子苹果、刘家庄大西瓜,是不能不尝的时鲜。
水果买回家,除了解馋外,还有祭月之用,但能上供台的也有讲究,比如梨因与“离”音同而不能上供台,西瓜要雕成莲花瓣,藕最好是九节的。
等到祭月之后食用时,有一样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苹果,“中秋节为团圆节,此日家人父子,共相庆祝,照例必食苹果,谓之团圆果,故苹果之价,此时最贵。”
另外,让李则凯不舍得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氏家族一直以来坚持过传统团圆节的方式,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刘家作为燕京地区颇具声望的大家族,世代传承着传统习俗,就比如说这过中秋。
与现代社会多数家庭简单聚餐的过节方式不同,刘家的中秋节堪称一场文化盛宴。
从节前三四天开始,整个家族便进入了忙碌的筹备阶段:长辈们精心制作团圆饼、制作祭品,年轻一辈则忙着布置庭院,就连远在他乡的族人也会提前安排好行程,确保能在中秋之夜齐聚一堂。
这种代代相传的仪式感,不仅体现了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彰显了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刘本成告诉李则凯,他们家族这团圆之日的习俗要吃苹果,还要吃团圆饼。
“团圆饼是月饼吗?”李则凯有着不明觉厉地道。
“这么说也对,也不对。”刘本成回答道。
“从大的范畴讲,我们燕京早年间的月饼,只有自来白、自来红和团圆饼这三种。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南派月饼的面市,团圆饼逐渐被“划分”出去,成为了独立于月饼之外的一种食物。
我们传统的团圆饼与月饼的区别,主要有二。
一是月饼是从市场上买回家的,而团圆饼一定是自己家里做的;
二是用料、做法和吃法完全不一样。
月饼就不用多说了,而团圆饼一定是蒸出来的。”
“蒸出来的团圆饼?”这引起了李则凯的好奇心。
于是,他就现场观摩了刘本成的母亲跟婶婶们做传统团圆饼。
这些大婶们将发好的白面加碱揉好后,根据笼屉的大小先擀成四片薄面饼,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酱、糖、玫瑰汁或桂花汁,并码上些果脯、核桃仁、花生仁、葡萄干什么的,一层层叠放在一起,再擀一些比较大的面饼,从上向下将其包成大圆形饼,上屉蒸半小时。
蒸熟后再在饼上打印上福、寿等红字印,更讲究者甚或可以印上月宫蟾兔的图案,并撒上瓜子仁、山楂丁、青红丝即成。
从原料上说,也许不大符合现代人的口感,但在过去,团圆饼是中秋祭月前必须制作好的食品。
每当祭月之后,全家男女老少每人都要分到一块吃才行,取其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美意。
当然如果实在嫌制作团圆饼麻烦,烙张用红糖和芝麻酱制作的糖饼亦可。
团圆饼蒸熟放凉后,李则凯品尝了一个,感觉还不错跟香江吃的广式月饼相比又是一番滋味。
至于月饼,起初刘家庄人只会做自来红和自来白这两样。
后来,刘家庄的食品厂成立了,又有了做翻毛、提浆和酥皮月饼,馅儿有山楂、玫瑰、冰糖、五仁、枣泥、豆沙等种类。
自来红烤色较深,清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而自来白则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外皮纯白。
“刘家庄食品厂”生产的这些月饼多在京津地区出售,一入八月,各商家就会悬挂起缀有红布条的长方形红水牌,上面写着“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等,其实这都是“刘家庄食品集团”生产的。
这些月饼制作精美,口味不比“稻花香”生产的差。
最让李则凯感兴趣的是刘家庄地区中秋期间还有一项重要活动。
今日在其他地方已属罕见,那就是演月令戏。
月令戏最初是在宫廷里演出,名字叫“月令承应戏”,由升平署排演,戏目如《丹桂飘香》、《霓裳献舞》等,在宫廷里的“福寿禄”大型戏台上演出。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对中秋节非常重视,她从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五,要在颐和园里过整整五天节,除了跟众后妃们进行祭月典礼外,还要大摆筵席,边吃边赏月,并张灯结彩,放焰火,自然也少不得看戏。
民间能看到的最早的应节戏,乃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老创排的《天香庆节》。
以捣霜仙子与金乌大仙的婚变,象征日月之争。
王老自饰捣霜仙子,起打时,用长柄玉杵。
钱金福或者李寿山饰演阳精大圣金乌仙。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
刘家庄人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现在有的燕京年轻人已有点陌生了,但在过去,这位“爷”可是家喻户晓。
兔儿爷约起源于明末,清代时盛行用于祭月并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每到中秋节前,一进八月,前门、后门、东四、西单等处都摆满兔儿爷摊子,可最集中的地点还是花市大街,这里零整批发,品样俱全。
李则凯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燕京这边过节祭拜兔儿爷的传统。
因此,临行前他还给自家侄子侄女们买了一些制作精美的“兔儿爷”当做过节礼物。
难道这些制作精美的“兔儿爷”不比欧美倭国那些动漫玩具手办来的有意义?
刘家庄卖“兔儿爷”的摊子都呈阶梯式摆满,兔儿爷最大的三尺左右,最小的一两寸,货架子上的兔儿爷一层比一层小,色彩缤纷、非常好看。
这些兔儿爷是由胶泥放入模子里制作的,不论大小一律是三片子嘴,支棱着两只长耳朵,人形兔脸,脸上描眉,油粉有红有白,身上全披绿袍,顶盔束甲,插旌旗,骑狮虎犹如将军威风凛凛。
有的是怀中抱杵的小兔在捣药;还有的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称“吧嗒嘴”兔儿爷,特让孩子们喜欢。
刘家庄人一般来说除买大的兔儿爷祭月使用,还要买几个小些的供孩子们把玩。
李则凯有好奇地请教道:“那为何称这兔子玩偶为兔儿爷呢?”
刘竟斋则笑着道:“这背后与我们燕京的"爷"文化紧密相关。
在我们燕京,爷不仅是一种尊称,更代表着一种威严与地位。
因此,有恩于百姓、深受大家喜爱的玉兔也被赋予了这一尊贵的称号……”
但是,刘竟斋对李则凯说这制作“兔儿爷”的手艺几年前差点失传了。
随着时代的演变,京城人过中秋时节拜祭兔儿爷的习俗逐渐被淡忘,“兔儿爷”的形象也渐渐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而刘家庄是燕京少数还正在坚持这老传统习俗的地区。
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老一辈艺人们的相继离世,兔儿爷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幸运的是,“刘家庄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在多方寻访后,终于找到了年近六旬的刘起翔老师。
这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成为恢复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的最后希望。
刘家庄民间艺术保护中心是一家致力于抢救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
自85年成立以来,该中心组建了由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组成的专业团队,足迹遍布全国。通过深入调研、系统整理和数字化保护,已成功抢救了包括皮影戏、剪纸、泥塑等在内的228项传统技艺,其中43项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刘起翔也不负众望,凭借着深厚的记忆和精湛的技艺,成功地将兔儿爷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他是继承父业,自幼投身于泥彩塑的创作,这成为了他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兔儿爷虽然是由胶泥烧制而成,但随着胶泥资源的日益减少,刘起翔巧妙地将原料替换为陶泥,这样不仅易于保存,还能保持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在制作过程中,他需要先用模具翻塑出兔儿爷的空心胎,再经过长时间的晾晒、抛光和修边,使兔儿爷的脸部呈现出光滑细腻的效果。
接下来,便是进窑烧制和最后的上色环节。
经过一系列精心制作,一个神采奕奕的兔儿爷才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随着“刘家庄民间艺术保护中心”这样的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手工艺品的生意也变得愈发火热。
然而,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加之“短平快”的制作模式,导致他们制作出的产品往往粗制滥造。
刘起翔对此表示担忧:“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兔儿爷,但因为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往往不符合传统的规范。”
他对传统兔儿爷的坚守与创新有着自己的见解。
刘起翔坚决反对任何有悖传统的随意改动,例如,有人为了美观,将兔儿爷背后的靠背旗从一杆增加到两杆甚至四杆。
他解释道:“兔儿爷背后的这杆旗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传说中,兔儿爷是在寺庙的山门外被发现的,这杆旗正是他发现地点的象征。
在老燕京,甚至有一句歇后语‘兔儿爷的靠背旗——独挑’,常用于市井街溜子之间的单挑场合,寓意一对一的公平对决。
刘起翔进一步指出,像兔儿爷这样的民间物件,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和文化传统。
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他始终遵循清代以来的传统造型,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不过多追求现代审美。
在他看来,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艺术瑰宝。
此外,兔儿爷的坐骑也各有寓意。坐象兔儿爷象征着吉祥如意,因为“象”与“祥”谐音;
坐虎兔儿爷则寓意事业兴旺、人脉广泛;而坐黑虎兔儿爷则代表着镇宅平安、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坐麒麟兔儿爷则取意于“麒麟吐书”的典故,象征着学识渊博、学业有成。
这些不同的坐骑选择,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我小的时候,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当皎洁的月亮挂在夜空时,家中长辈便会忙碌着在庭院里布置中秋供桌。
供桌上,一盏明亮的灯笼高高竖起,两张八仙桌整齐地摆放着。桌上除了银制供具、焚香蜡烛外,
还有寓意丰富的各式果品:鸡鸭鲤鱼象征着富富有余,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长节藕寄托着长长久久的愿望,石榴与西瓜则分别象征着红红火火和团团圆圆。
此外,还有带枝带叶的毛豆,这是兔儿爷爱吃的食物。
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尊“兔儿爷码儿”和彩绘泥塑的兔儿爷了……”刘竟斋又说起了古。
他见香江年轻人李则凯对这些燕京老传统特别感兴趣。
刘竟斋讲的非常起劲,他这人好为人师。
于是,他对李则凯又科普起一些老燕京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祭月的习俗就是从周天子时传下来的。
《礼记》一书上说"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夕月即拜月之意,燕京在明嘉靖九年就修建了夕月坛(即如今的月坛公园),从此月坛成了明清皇帝祀月亮之神的地方。
因此,老燕京人每到中秋——八月十五之时也要在自个儿家的四合院里举行祭月拜月之礼。
为了祭月在室内外要大燃灯烛,使四合院明亮以助月色。
过去没有电灯,人们将纸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或瓦檐等高处,使四合院处处皆一片光明,月光灯光互为辉映。
俗称为“树中秋”或“竖中秋”。
早年间,为了祭月还要提前去南纸店买“月宫码”,也叫“兔爷码”,即用木刻板水彩印制的“神纸”。
“月宫码”分上下两格,上格印有太阴星君像及广寒宫,下半格印着玉兔人立持杵捣药的图形。
这“月宫码”均粘贴在黍杆架子上,把它立在大八仙桌后面,八仙桌上则摆满了月饼、水果和兔儿爷、一束带籽儿的鸡冠子花和带枝叶的毛豆。
中秋前后是京西刘家庄地区最美丽的时候。
这会儿的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
没有冬季从北边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刘家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燕京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
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燕京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正是享口福的时候。
这时节,正是暑气渐退,金风送爽,人们从酷热中熬过来,心情大好,胃口大开。
燕京人历来有“入秋尝秋鲜”一说,而螃蟹正是首选。
刘家庄今年的“胜芳蟹”又开始大量上市了,个大的足足有三四两。
到晩上快吃晚饭时,螃蟹捆着草绳就直接放入蒸锅大火蒸熟,掀开锅盖,青灰色的螃蟹变成红红的了,十分鲜艳,蟹香扑面而来。
这吃螃蟹要趁热吃,尖脐掀开蟹壳,白色半透明的蟹膏就露出来了。
如果是团脐,露出是橘红色的蟹黄。
刘竟斋尤其喜欢吃蟹黄,蘸上鲜姜泡米醋的汁液祛寒提味。
姜醋和蟹黄的味道相融合,口中感受此美味,真是一大享受。
再烫上一斤花雕黄酒,大口吃蟹,大碗喝酒,正逢团圆节,真是美食醉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