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347章 中军将韩起使鲁

那中军将韩起呢?

如果韩起也如他的前任赵武一样的话,那晋平公确实可以高枕无忧地做他的国君了。

也许,一开始韩起也在努力以赵武为榜样,做一名温文尔雅的晋国执政卿大夫。

比如,赵武以知书达礼闻名诸侯,韩起在读了大量诗书的基础上,努力在许多外交场合倡导以诗为礼,确实在春秋江湖留下了不少佳话。

公元前540年,由于鲁国国君鲁昭公新君即位后,晋国因故一直未遣使表示祝贺,中军将韩起代表晋国赴鲁国聘问。

这是符合当时的国际关系礼仪的,盟国之间但凡发生国丧、新君即位等大事要事,得互相通报,遣使聘问。

对晋国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外交礼仪而已。但鲁国却不这样认为样!

因为,就在去年,鲁国未经晋国、楚国两个盟主的同意,居然私自调兵侵占了莒国的郓邑!

鲁国很清楚自己的头上并未长出龙角,很清楚自己侵犯邻国完全违背了弭兵会盟精神,很清楚列国诸侯联盟盟主晋国随时可以追究自己的责任!

那,就借机会,通过把晋国执政卿大夫中军将韩起的马屁给拍到位,让晋国不再追究此事!

更何况,鲁国从莒国夺来的这个郓邑的,已经归入鲁国执政卿大夫、大司徒季氏家族地盘了。对季孙宿来讲,绝不愿吐出来了。

于是,在季孙宿的运作下,韩起这一次赴鲁国聘问,鲁国表现出了受宠若惊的模样。

鲁国都城曲阜的大街小巷里,就流传这次晋国来使的消息。说什么此前一般来鲁国聘问的晋国人,最多是卿大夫甚至是上大夫这种级别的人。

如先前的郤犨,当时不过是一个上大夫,但却是晋国负责东方事务的官员。如今,刚当上中军将的韩起居然来鲁国聘问!

鲁国上下对这位晋国新任中军将纷纷点着赞,整个曲阜上下都在流传着韩元帅深入基层平易近人之类的好评。

韩起自然有所耳闻,很开心。那就将自己的良好形象再充分展示一番吧。

在鲁国,韩起顺利办完聘问一应公差后,专门拜访了鲁国太史。

鲁国太史非常激动,韩起的身份摆在那里,列国诸侯联盟盟主、天下第一强国的执政卿大夫,居然亲自前来拜访自己,这太给力了,完全可以让自己吹上一辈子的牛。

鲁国太史诚惶诚恐受宠若惊,以无比恭敬的态度热情接待了韩起,陪他参观了鲁国国家图书馆。

韩起是真的被鲁国丰富的藏书吸引了,他一边参观,一边听着鲁国太史亲自解说,表现出了令人赞叹的谦逊有礼和满满的求知欲。

令鲁国人感慨的是,这位列国诸侯之长晋国的执政卿大夫,居然提出借阅鲁国所典藏的《易像》、《鲁春秋》等书籍!

要知道,当时整个春秋江湖已是完完全全一副礼崩乐坏的模样。列国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扩张兼并,唯利是图,谁还在乎什么礼仪?

貌似整个春秋江湖,也就鲁国还在苦苦遵守着周礼,还保存着这些书籍。

当然,如果韩起去一趟周王室,参观参观大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就会感慨周王室那儿才是真正的周礼集大成者。

但是,春秋已经走到了后期,许多周礼已经被历史淘汰了,包括鲁国,甚至周王室,大家都很清楚,春秋江湖的政治生态已然大变,一味死守着周礼,不是国家发展的理念了。

所以,在鲁国眼里,貌似已经好久好久了,没有晋国这样的大国执政卿大夫来鲁国学习周礼的记录。

但今天晋国中军将韩起创造了一个历史,包括鲁国太史在内的许多鲁国人对韩起如此重视周礼非常感慨,甚至很激动。

韩起认真阅读了所借阅的鲁国典籍,又去了一趟鲁国国家图书馆,恭敬对鲁国太史感慨道:“周礼都在鲁国啊。如今我才知周公的德行,也明白周国之所以能够成就王业的原因了。”

这是韩起的客气话,当然也是实话。

毕竟,周礼本身就是鲁国始祖周公旦一手制订的,并且是在鲁国率先实施的。正是在鲁国进行试点后,去劣存良,去粗存精,终于慢慢完善。

鲁国的历史法令和相关史料,当然得记录周礼在基层推广演进情况。

所以,韩起这才有机会见到周礼的一些早期版本,大致了解周礼的发展变化情况,故有此感慨。

但对鲁国人来讲,这是世界上第一号人物对鲁国作出的褒扬,是对鲁国的肯定。单凭韩起的这一句“周礼尽在鲁矣”,足可以让鲁国吹上几个世纪的牛。

其实,周礼尽在鲁,到现在人们都是认可的。也就是说,这句让每一个鲁国人以及鲁国的后裔深为自豪的话,流传了至少二千五百多年!

在接下来的鲁国国君鲁昭公为韩起安排的享礼仪式上,鲁国执政卿大夫、大司徒季孙宿干脆将马屁进行到底了!

季孙宿向韩起所吟赋之诗是《诗经·大雅·緜》,将晋国国君晋平公比作周文王,将韩起比作文王四大贤臣之一,连韩起听了都觉得不好意思。

韩起略显尴尬,他只好回吟了一首《诗经·小雅·角弓》,意思就是大家都是兄弟,是兄弟就不要见外,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享礼上虽然有肉,但这个肉不能吃。待享礼结束后,这才是正式开吃的时候。这个正式开吃的宴会就由季孙宿负责,安排在季氏家府。

韩起走进季孙宿家,一眼就发现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不由赞了一句好大一棵树。

季孙宿在旁边听着就接上了话:“此树得元帅夸赞,今后我不敢不精心培育此树,以不忘角弓之情。”

韩起愕然,然后季孙宿又吟赋诗经中的《甘棠》之诗。

这几个意思?

原来,《甘棠》一诗取自《诗经·召南》,是一首思念召公奭的诗。

大周王朝建立之初,召公奭与周公旦分陕而治,召公奭负责治理陕地以西地区,由于履职勤勉,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召公奭处理政务之处栽有一棵甘棠树,他经常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

召公奭去世后,百姓对这棵甘棠树爱护有加,规定不许砍伐,还以甘棠为名作了此诗纪念他。

成语“甘棠遗爱”典故由此而来,后世往往以甘棠遗爱来赞美曾在当地工作过的地方官吏。

季孙宿的意思就是,你韩起就是当世的召公奭,是一位履职勤勉、治理有方的领导,人们都深深地爱着你。

今天,我季孙宿要把家里的这棵树,看做当年召公奭的那棵甘棠树,精心培育,让自己和族人每每见到此树,就会想念你韩起元帅。

堂堂一国执政上卿,对着另一国执政上卿,这种级别的马屁,如此露骨的阿谀奉承极尽谄媚,正是前无古人了。

当然,后肯定是有来者的,因为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马屁一经,只会有不断超越,没有顶点。

韩起听说虽然浑身不自在,但却也被奉承得每个毛孔舒畅坦然。

当然,堂堂晋国中军将,得讲自身良好形象,必要的谦让几句后,大家有说有笑就入了席。

季孙宿大拍韩起马屁的表现,被鲁国的史官们记录了下来。

其实,这个时候的鲁国,对晋国当然得小心事奉,大家虽然同为大周王朝的侯爵诸侯,但两国实力相差太远了。

不用说季孙宿需要拍好韩起的马屁,韩起后来到了齐国、卫国、郑国等中原列国,哪国的国君和卿大夫不对韩起献媚呢?

对鲁国来讲,既然你晋国那么有礼,屈尊前来聘问,那自然得第一时间回聘。礼尚往来,你对我客气,我不能就当福气了,而要记得还礼。

不管如何,韩起对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鲁国人所吟赋的诗经还是相当熟悉的,这也使他有了一个知诗书守礼义的美名。

公元前540年夏,韩起刚回晋国,鲁国就派上卿子叔弓朝见晋平公。

晋平公派人在都城新绛郊外慰劳子叔弓,子叔弓对来人深施一礼,道:

“寡君派我前来贵国朝见,再三叮嘱不得将自己当成宾客。所以,晋侯这般客气,派您前来慰劳,我实在不敢受呐。”

这又几个意思?

原来,一国行人聘问他国,对方依礼应在都城郊外迎接并慰劳,这个用专业术语讲,叫郊劳,也是聘问的第一道程序。

晋国郊劳子叔弓,这完全是依礼而来的,你子叔弓推辞做什么?

这是因为春天的时候,韩起赴鲁国聘问,鲁国执政上卿季孙宿所表现出来的,哪里是两国平等的外交关系?纯粹就是把鲁国当成是晋国的附庸这样的关系嘛。

既然如此,那鲁国派往晋国聘问的使者,就相当于晋国的一个普通臣子,不再是代表平等国家的客人!

所以,子叔弓必须以谦恭的态度,对前来慰问接待的晋国代表予以辞谢谦让。

鲁国,把对晋国的恭敬态度,演绎到了极点!

还没完哩。

晋国人将子叔弓迎进了专门接待列国使臣的驿馆,子叔弓又把代表鲁国的谦让给表演了一番:

“实在是太麻烦贵国了,我此番来贵国,就是为了延续两国往日的友好。我有幸来贵国完成此使命,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怎么还敢劳烦贵国安排住宿呢?”

得,子叔弓这一番表演,给晋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子叔弓也在春秋史上获得了崇高的评价。

晋国贤大夫羊舌肸就这样曰道:“子叔弓可谓知礼。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言辞不忘国家,这是忠信;先国家后自己,这是卑让。”

这话我们不翻译了,反正一句话:此人有德,懂得忠信谦让。

连齐国的上大夫晏婴也对韩起非常推崇韩起。当时,韩起代表晋平公向齐国少姜下聘礼,在与晏婴闲聊时,评价了当时在齐国权倾一时的两位上卿高虿、栾灶的儿子。

韩起仅凭与两位年轻人见面闲聊了几句,便断言他俩的儿子即高疆、栾施将保不住各自家业。

全齐国人都不相信,只有晏婴认为韩起的判断是正确的。事实也证明,韩起这次评价是正确的,因为栾、高两族后来都在齐国权力斗争落败,逃亡他国。

韩起到卫国去聘问时,史料又记载了卫国执政大夫北宫文子吟诗,将韩起比作卫国先君卫武公。

这让韩起的知名度更大,再加上又是晋国中军将,韩起确实有些飘飘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