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李三 作品

第722章 天子南巡 47

乾清宫,暖阁之中。

朱翊钧躺在龙榻上,这里的环境与他在京师经常居住的环境非常相似,包括气味。

也是出来一个多月的时间,睡得最踏实的一次。

之所以睡得踏实,主要原因是,这里足够安全。

恍恍惚惚中。

朱翊钧意识变得清晰,他好像又做梦了。

这个梦境中,没有他的皇爷爷,没有他的父皇,也没有一点皇权的影子……全是民间普通百姓的影子。

就连他自已都仿佛变成了普通的大明朝百姓。

他仿佛化作一缕无形的清风,穿梭于大明的万里山河之间,他又仿佛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出现在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江南水乡,乌篷船悠悠划过碧波,船舷两侧漾起细碎的涟漪。

岸边,青砖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新嫁娘身着大红嫁衣,盖着精美的红盖头,在鞭炮声与欢笑声中,登上花轿。

送亲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喜娘清脆的歌声回荡在街巷:“一拜天地谢恩情,二拜高堂孝双亲……”

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春风满面,胸前的大红花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街道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乡亲,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童们追逐嬉戏,抛洒着喜糖,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气息……

而这个时候的朱翊钧就在满是笑容的人群中……同样也在笑着……

金色的麦浪一望无际,随风起伏,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百姓们挥舞着镰刀,顶着烈日,裸露在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在田间忙碌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难掩脸上的喜悦……打谷场上,驴子拉着的石磙碾过麦堆,金黄的麦粒簌簌落下,堆成一座座小山……

大明的海边,白帆点点,渔舟唱晚。

渔民们满载而归,船舱里活蹦乱跳的鱼虾闪烁着银光,众人齐心协力将渔网拉上岸,欢呼声此起彼伏。

渔村的空地上,架起了几口大锅,烹煮着新鲜的海味,香气四溢。村里正在举办丰收宴,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丰收……

山脚下的村落,炊烟袅袅,孩童们在晒场上追逐着五彩的蝴蝶,老人们聚在一起,讲述着今年的好收成……

梦境中的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每一张面孔,都写满了满足与幸福。

而朱翊钧在梦中看的清楚,他沉醉其中,不愿醒来,这一刻,他忘却了帝王的身份,只愿梦中的祥和与安宁,能够持续下去……

等到了第二天,朱翊钧醒来之后,连脸都没有洗,便让冯保给自已准备笔墨纸砚。

而后,提笔以梦中情景,写下了这个时空数百年后,唯一一首,在课本上让小孩子们全篇背诵的诗……

“金銮初醒忆华胥,万井烟光入望奇。”

“十里红妆浮画楫,千重麦浪接天际。”

“渔村灯火潮头落,山寺钟声云外迟。”

“愿化甘霖滋九域,万方同沐日月章。”

而后,朱翊钧提名……“梦太平”

晨雾般的檀香混着宣纸墨香在蟠龙柱间萦绕。

朱翊钧搁下狼毫,最后一笔

"章

"字的悬针竖如流星坠地,力透纸背。

宣纸上

"梦太平

"三个飞白大字尚未干透,墨迹蜿蜒如龙蛇游走……这一手字,也算是有了十几年的功夫在里面……多少有些属于皇帝的王霸之气……

“陛下神来之笔,此诗既有建安风骨,又含盛唐气象,当真是古今帝王第一绝唱!”

冯保弓着腰凑上前,甚至,还从袖子中掏出了一副眼镜带上。枯瘦的手指几乎要触到纸面:

“尤其愿化甘霖滋九域一句,足见陛下爱民如子之心啊……”

朱翊钧揉着发酸的手腕,望着满纸诗句,昨夜梦境中的笑语喧哗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乌篷船摇橹声、打谷场的吆喝、渔村飘来的酒香,此刻都化作宣纸上的墨痕:“昨夜朕梦见天下升平,万民同乐。那些景象鲜活如在眼前,朕唯恐梦醒即忘,才匆忙记下。”

“陛下初到南京便得此吉兆,定是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庇佑!”话音未落,小太监已捧着温热的漱口汤茶进来。

朱翊钧漱了漱口,而后吐在盆子中。

“如此祥瑞之兆,定要裱入紫檀木匣,悬于文华殿,让后世子孙都知道,大明盛世当如梦中这般,要激励着他们……”

“是,陛下,此事奴婢亲自操办。”

“对了,昨日你与张丁征在听松阁,都说了些什么?”

“谈了些今年账簿的事情,当然,这个张丁征也给陛下进献了些解闷的西洋女子,足足有五人……”

铜鹤香炉里的香灰突然簌簌而落。

“解闷?朕要的是河清海晏,不是奇珍异宝,也不是美色佳人……”说道此处,朱翊钧略微停顿:“罢了罢了,也是他一番孝心,带回京师吧……你来安排,别让外臣们有所察觉……”

“是,陛下,奴婢清楚。”

随后,朱翊钧洗漱更衣,又开始用起了早膳,喝了一碗米粥后,朱翊钧刚夹起一箸酱菜,廊下突然传来尖细的通报:“陛下,海瑞海大人求见!”

听到通报,朱翊钧立即放下手中小碗,瓷碗磕在釉里红碟上发出脆响……

他疾步跨出乾清宫门槛,三月的晨风裹着秦淮河的湿气扑面而来。

汉白玉阶下,那个熟悉的身影正扶着宫监的手,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

朱翊钧注视着阶下正往上走的海瑞,眼中有了些许的动容。

可能是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见到海瑞,也可能是这段时间,他确实操劳过度。

曾如青松般挺直的脊背已弯成月牙,官服空荡荡地悬在身上,连往日凌厉如刀的眉眼,都被岁月刻出深深的沟壑……

这一切,在此时朱翊钧的眼中,显得这么明显。

海瑞每走一步,朱翊钧都觉得像是踩在自已心口,怎会苍老如斯?

远处晨钟悠扬,惊起宫墙下一片白鸽,他突然想起刚刚自已歇的

"山寺钟声云外迟

"的诗句…………

原来太平盛世,从来不是梦中虚幻的图景,而是有人在这尘世里,一步一印地跋涉出来的。

但朕的海卿,已经老了。

大明朝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海瑞了……

朝中还有谁,能替朕这般一步一印地跋涉下去……

…………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