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李三 作品

第723章 天子南巡 48 社稷如树

朱翊钧立在汉白玉阶前,明黄色的龙袍在晨风中微微翻卷,腰间的九龙玉带泛着温润的光。

他望着正朝他走来的海瑞,思绪万千。

等到海瑞上了御阶,便要行礼。

朱翊钧忙伸手,搀扶:“海卿,身体不适,礼便免了。”

可能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海瑞,知道自已跪下去又有人帮助才能起来,面对朱翊钧的搀扶,免礼,便也受了。

“陛下万金之躯,怎能在此久候……”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在朕心里,海卿是师长,是挚友,更是这大明的脊梁,朕等得,也盼得……外面风大,海卿与朕一同入殿吧。”

随后,两人进入了乾清宫。

冯保亲自搬来了一张椅子,等到海瑞坐下后,朱翊钧才回到御案前坐定。

“若不是怕对城中百姓有影响,朕昨日便去看望海卿了。”

“陛下,臣身体无恙,劳陛下挂念了。”

“朕昨日召见了南京诸多官员,询问民生,海卿啊,朕为皇太子时,你在南京写了平黎策,中说‘治黎如治民,须去其疾苦’,那时朕便知,满朝文武中,唯有你把百姓的疾苦,看得比自已的性命更重。”

“这段时间,在南京的恩赐老人的时候,辛苦你了……”

“臣食君禄,当为君忧。”

说完之后,海瑞便将他在南京这些时日做的事情,全部禀告了朱翊钧。

宫廷赐宴,是在天子祭太祖陵寝的三日后,应天府准备完毕,共有一百六十五个老人接受宴席。

而朝廷对应天老人的赏赐,布匹,粟米,肉食等是在皇帝陛下祭祖当日开始发放。

在听完海瑞的奏禀后。

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

海瑞办事他是放心的。

不过,这次见到海瑞,他想说的也挺多的。

特别是他微服私访的见闻。

“海卿,朕也不满你……”

“此番南巡,朕从御驾刚出北京城,便带着锦衣卫微服私访去了……”

听到这里,海瑞眼中猛地有了些许的亮光。

“第一夜,朕夜宿在农户家,那草屋四面漏风,后墙紧挨着羊圈,膻味混着风往被子里钻,这一夜啊,朕是终生难忘的……”

“朕亲眼见着,水商过闸要交‘河道疏通费’,挑夫进城要交‘城门修缮税’,就连卖海螺的渔家老妇,筐里每十个螺都要被抽走一个充作‘渔税’……”

“你当年给世宗皇帝写的治安疏,没错,天下百姓过得确实贫苦。”

“朕呢,这次真是受益匪浅……也知道,天下之事,朕与朝廷,只知三成……”

听着朱翊钧的话后。

海瑞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是一个能够说动陛下,与民休养生息,改变此时边疆激进国策的机会。

“陛下所见,正是臣日夜忧虑之事,朝廷富了,民生却依旧凋零,首辅张阁老是大才,他整顿的税制,包括取消人头税,对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朝廷这些年的改制,一切都是在革除朝廷的弊政,是要让朝廷能收更多的税……”

“但黎民百姓的日子,并不见好转……陛下,为明君者,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苛政猛于虎,诸多苛政不是朝廷给的,而是地方官员拟定的,贪腐如附骨之疽,剜肉易,去根难,当务之急,是裁撤冗费,长远之计,则要严选官吏,让真正把百姓当父母的人掌管印信……”

朱翊钧点了点头,他知道海瑞说了这么多,是何用意。

不过,他也只能装作听不懂。

他想着用自已更加温和的方法,来慢慢的改变内部的情况。

说白了,边疆若不激进,边军若不勇猛,真的有游牧民族入关南下,不什么都没了。

“陛下,社稷如树,天子为主干,官员是枝,百姓才是根……”

“枝蔓贪荣生蛀,主干偏斜倾倒,可根若枯了——”

“再繁茂的大树,也不过是无根枯木!”

朱翊钧闻言,颇为触动。

他的指尖无意识的敲打着御案,沉吟片刻方道:“爱卿所言有理,朕会慎重考虑。此番爱卿南巡操劳过度,便好生休养,待赐宴那日再入宫不迟,祭祖大典朕自有仪礼司操办,卿既不适,便不要去了……”

“陛下,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此乃大明根基。南巡祭祖是江山社稷头等大事,臣纵有千般不适,亦不敢缺席……臣是要随驾而去的……”

他轻叹一声,也只能顺着海瑞的想法:“罢了罢了,朕便命尚宫局制一顶八抬暖轿,到时....……”

说到底,这也是朱翊钧的一番好意,谁知海瑞反应更大:“万万不可,祭太祖高皇帝,岂容丝毫僭越?臣当与诸臣同列,一步一步走到孝陵前!”

面对着非常严肃的海瑞。

朱翊钧叹了口气:

"既如此,朕便准你随班谒陵。但须依朕一事——待大典结束,还是要好生休养……”

“谢陛下……”

听完海瑞的话后,朱翊钧看向冯保,让其将自已今早写好的诗拿出来,当着师傅的面,好好的炫耀一番。

殿外日光渐盛,静静映在刻满蟠龙的丹陛之上……

殿内,朱翊钧正跟海瑞论诗……

好生宁静,惬意……

历史上的海瑞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病逝于南京,那个时期的海瑞工作量较为悠闲,跟此时这么忙碌劳累,可不一样。

有的时候,朱翊钧还真怕一睁眼,得到关于海瑞的坏消息……

当然,还有张居正。

另外一个时空,张居正死在了万历十年……世宗皇帝留下的老臣,走的走,死的死,到了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朝堂上面,党争变得更加严重,各个清流自居……互相攻伐,神宗皇帝在那个时候,根本就控制不住局面,想要有所作为,却被文官们顶的罢工……

当然,这个时代这种局面,会不会发生,此时的朱翊钧不清楚。

不过,即便发生,他也不怕。

他在大明朝的历史定位,包括威望,权力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最为重要的是,他不像自已的皇爷爷,天天惦记着白手套。

他狠……阴狠……

他已经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了,而且此时他手中掌握的暴力集团,可是比另外一个时空的神宗皇帝,强大的多了。

朱翊钧也明白,大部分的问题,暴力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又不得不承认,很多问题,只有暴力才能解决……这看起来矛盾,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