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的风,还带着丝丝热意。
但董瑜却感受到彻骨的寒意正在蔓延。
是啊,他把李傕打狠了,关中也出现了比历史更薄弱的态势。
这不就给了那些自诩大汉忠臣的士大夫机会了?
现在得到的消息,朱儁在中牟聚拢力量,响应者多是关东势力,就已经如此之多。
想必不出旬月,响应者只怕要遍布九州之地了。
届时这股力量只怕能轻易击穿关中了。
这绝对是董瑜不想看到的。
士大夫阶级口中的暴贼,与全天下公认的暴贼。
他一定选择前者,如果朝廷重回士大夫掌控,如今的天子还不得传诏天下,把自己暴贼之名做到实处去。
所以当贾诩提出,要帮助李傕一把时,董瑜几乎是想都没想,就问道:“该怎么帮?李傕能接受我们的帮助?”
董瑜的担心无可厚非,毕竟他与李傕是实打实的不死不休的局面。
一个死了儿子、侄子、堂弟,还导致了外甥叛变。
一个被夺了家业,失去了叔父。
两人之间的血债可谓是罄竹难书。
贾诩微微一笑,言道:“对于雄主来说,这世上哪有难解的仇怨,有的,只是利与益之间的博弈。李傕虽然还算不得什么雄主,但其中道理,他应是明白的。”
董瑜知道贾诩这句话,更多的是在说自己。
但是他才没有贾诩的担忧,他本就是穿越而来,对于董卓留下的基业也没有几分执念,更何况董卓积攒的巨量钱粮,不也还在他手中么。
现在活着的李傕比死了的李傕更有利,那就想办法让他活着呗。
不过想是这么想,装还是要装一下的。
董瑜假装沉吟,半晌后,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一咬牙,冷声道:“军师说的在理,瑜受教。但这血海深仇,瑜迟早要报。”
贾诩听到董瑜这么说,也是长长的舒了口气。
他就怕董瑜意气用事,不肯用他的计,毕竟董瑜才一十五岁。
董瑜询问道:“这么说来,吾等还得留在长安,助其抵御朱儁?”
贾诩摇头道:“咱们留下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李傕怎么可能信任主公,离开肯定是要离开的,并州才是主公接下来博弈的地方。”
董瑜疑惑的道:“那咱们该怎么帮助李傕?”
贾诩笑了笑,言道:“只需一人,一信。”
看着贾诩成竹在胸的样子,董瑜忍不住问道:“军师好像早有谋划呀?”
贾诩也不隐瞒,言道:“吾当初去信翁叔(马日磾字),让他前往中牟,挑动起关东的势力,借助的就是朱儁的名望。”
“同样的,选择朱儁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此人忠君爱国,为人还不懂变通。只需以天子诏书,行册封之礼,由朝廷执节前往,必能将朱儁诓回长安。”
“此为阳谋,还是朱儁必不能拒的阳谋。只要朱儁入京,中牟还有谁能挑起大梁?所谓联军顷刻便能分崩离析。”
“更何况,关中还有很多重兵在握的诸侯并未响应,比如袁术、曹操之流。主公认为,他们会愿意看着中牟成势?”
“想必就连河北的袁绍,也会暗中多番阻止吧。”
……
被贾诩这么一说,董瑜瞬间觉得压力全无了!
闹了半天,原来早有应对之策了?
当初贾诩书信马日磾前往中牟,劝说朱儁出兵。董瑜原以为只是为了助自己脱困的奇招,不曾想竟是个连环计。
董瑜看向贾诩的目光都有些变了,这家伙被冠以毒士之名绝对合理。
想那朱儁也是戎马一生,威名布于四海。
如果让他知道,他在无形之中已经被人支配了,你猜朱儁会信吗?
先是凭借对局势的预判,一人、一信,挑起了朱儁聚拢士大夫之力,共辅汉室。
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又是一人、一信,便让那朱儁聚拢的势力灰飞烟灭。
这样的智谋,董瑜自问绝对想不到。他忽然想起,历史上好像也有这一幕,关东诸侯以朱儁为首,欲征伐李傕。
但最后也是因朱儁被一道圣旨调回了长安,导致这场声势浩大的勤王无疾而终。
历史上不知此计是否出自贾诩,但现在看来,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贾诩见董瑜怔怔看着自己,他却轻弹衣袖,笑问道:“主公还有什么疑惑么?”
董瑜下意识的摇头,随后脱口而出:“汝是魔鬼吧?那朱儁是汝教唆起兵的,现在又被汝设计召回京中,世人要得知此事,还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汝呢。”
“魔鬼?”贾诩默默的重复了一遍,随后笑道:“主公这是说的哪里话,让朱儁起兵的是马日磾,设计让马日磾回京的,是李傕。与诩有啥关系?”
就在两人相视大笑之时,只听身侧有人骂道:
“祸国之毒士,非汝莫属也。”
贾诩闻言转头看去,却是大吃一惊,急忙躬身行礼:“末学晚辈,见过士孙大人。”
只见士孙瑞双手负后,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好像贾诩的毒计也未能让他心神动摇。
董瑜倒是兴致勃勃的看着这一幕,他可是很少看到贾诩吃瘪的。
但士孙瑞却并未继续责骂贾诩,而是挥手道:“汝且先下去吧,老夫与汝家主公有话要说。”
贾诩抬起头来,偷偷看了眼董瑜,又瞄了瞄士孙瑞,他实在想不通这两人怎么会凑到一起……
贾诩还是拱手再行一礼,这才退去。
士孙瑞目光落在贾诩背影身上,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但董瑜此时已经起身了,他现在算是知道士孙瑞在这个时代的地位了。
哪怕是如贾诩这样的人物,在此人面前也得执礼以待,那他董瑜还有什么好端着的。
只见董瑜上前陪笑道:“不知老大人来此,所为何事?”
士孙瑞并未回答董瑜的问题,而是反问道:“汝真打算用那祸国毒士的计策?”
董瑜闻言,气场一下子冷了不少,他双眸微眯,看着士孙瑞,言道:“有何不可?”
士孙瑞一点也不在意董瑜的态度转变,而是继续言道:“那李傕可是与汝有血海深仇,汝不帮着公伟(朱儁字)讨伐李傕就算了,竟还要助那李傕?”
董瑜淡淡的道:“只要对吾有利,为何不可助之?”
士孙瑞沉吟片刻,忽然笑道:“好小子,明明才一十五岁的年纪,却能如此理事,真是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