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叔啊 作品

第六十九章 董瑜拜师

董瑜没想到士孙瑞会突然夸他,这一下被夸得有些愣神。

他不清楚这老先生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只听士孙瑞淡淡的道:“小子,可愿拜吾为师?”

董瑜第一反应是,这老小子要报前几日,自己想要招降他的仇。

但当他对上士孙瑞诚挚的眼神时,他又不这么想了。

这位名望远播的朝廷老臣,是来真的啊?

对于拜师士孙瑞,董瑜那是一百万个愿意,这对他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但他实在想不通,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大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要知道现在他董瑜的名声有多臭,收了他这样的徒弟,士孙瑞就不怕晚节不保?

看董瑜没有回答,士孙瑞又笑着问道:“怎么,可是不愿?”

董瑜反应过来,连忙执弟子礼,言道:“瑜拜见师傅。”

董瑜才不管士孙瑞怎么想的,反正有益无害的事情,干嘛不干。

只听董瑜继续说道:“当下条件简陋,日后徒儿必定补其束脩六礼,不辱师傅门楣。”

士孙瑞眼带笑意,轻轻扶起董瑜笑道:“为师可不在意这些虚礼。”

随后,士孙瑞找了块石头,自顾自的坐了下来,言道:“徒儿是不是很好奇,为师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收汝为弟子?”

董瑜也不藏着掖着,直接拱手称是。

士孙瑞目光眺向远方,沉默了半晌,才开口道:“徒儿啊,汝看这世道如何?”

董瑜想了想,正要开口。

但士孙瑞却自顾自的说了起来:

“为师已过古稀之年,也算是见证了汉朝一甲子的兴衰演变。无论是当年权倾朝野的梁冀,还是汝父亲,在为师眼里,都是一样的。”

“不管掌权的人是谁,不管士大夫阶层如何变动,百姓依旧还是百姓,他们从未走出过水深火热。”

“为师记事以来,大汉的百姓人口都在下滑,汝可知,曾几何时,这关中之地可是有数百万民的,在看如今……”

士孙瑞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又沉静,他像是在对董瑜说,又似是在自言自语。

“这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不知从何时起,百姓已经失去了人伦的资格,就跟那浮萍一般,他们在当权者眼里,只不过是冰冷的资产,只不过是随处可折的草芥。”“为师宦海沉浮五十载,曾有过少年热血,也有过随波逐流,但更多的,是看透了事情的本质。”

“大汉,已经烂了,打从根里,就已经腐朽不堪了。”

“不对,不只是大汉,士族门阀的格局不改变,哪怕出现一个顶替了大汉的新朝代,依旧也会烂下去。”

“为师苦寻治世之道,一直到了这个年纪,为师才勉强参悟一些道理。”

“只有民,只有这天下万万之民都能安居乐业,才算是开创出新的时代,才算是真正复兴华夏河山。”

“高祖起于草莽,所以在他鼎定天下时,推翻了旧时格局,才有了大汉的开国盛世。但之后呢,世人眼中的文景之治,只不过是新的阶级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的必然罢了。”

“所以当新的士族门阀出现,大汉陷入新一轮的动荡就在所难免。梁冀也好,汝父亲也罢,只不过是在这种时代格局下,必然的产物罢了。”

“为师知道,现在与汝说这些,汝可能不能体会。但汝要知道,爱民这条路,是一定要坚定走下去的。这是汝安生立命的唯一出路,也是为师看重汝的地方。”

“什么大汉忠臣,什么忠君爱国,在为师看来,呵呵……”

士孙瑞的笑声多少有些寂寥的味道。他继续说道:

“只有为民利民,才是为师想走的路,也是为师在了却残生之前,希望看到的。”

“换句话说,汝是为师的选择,也是为师认为的希望,这么说,徒儿可明白?”

……

董瑜点了点头,他不是一十五岁的毛头小子,这具身体里住着的灵魂,可是一个见证了真正歌舞升平之盛世的灵魂。

他当然知道他的观念在这个时代会产生多大的冲击,不曾想在这个时代,竟然真的有他意想不到的同道中人。

董瑜躬身一揖,这次是打心里的认下了这个师傅。

“万民如水,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弟子必将奉行此言,直至终身。师傅看着吧,只要徒儿有一片治世的土壤,必要叫天下看看,什么是万民之力。”

士孙瑞眼神中的赞赏毫不掩饰:“好徒儿,由此言,为师心安矣。”

“为师这一生敬佩之人,只有那试图改革天地的王莽。呵呵,只可惜,那王莽生不逢时,他在士大夫阶层最鼎盛的年代试图行颠覆之举,失败是在所难免。”

“但是汝不同,汝虽然开局不如王莽顺遂,但这个时代,注定汝可以有一番作为。切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师也会尽全力,辅佐于汝,哪怕失败,咱师徒二人,也要不枉此生才是。”

董瑜再度拱手:“谨遵师命。”

他现在是明白了,为啥贾诩献了毒计,师傅却不加以阻止。

一开始董瑜想的是,他的师傅想要明哲保身,毕竟身陷囹圄,想要活命又怎么会阻止掌权者的计划呢。

现在董瑜才明白,他的师傅之所以不加以阻止,是真的不想阻止。

在他这个辅佐了七位帝王的师傅眼中,什么国,什么忠,还不如使一方百姓安康来得重要。

这个时候,士孙瑞指了指身旁,言道:“来,徒儿,将汝接下来的计划与为师说说。”

董瑜没有过多思索,便将接下来北上并州的计划全盘托出。他一向如此,既然认定一人,那就无条件的去信任。

士孙瑞没想到董瑜竟然毫无防备,以他的才智,当然能听出董瑜对他毫无保留。

听完之后,士孙瑞并未做出评价,而是言道:“那贾诩是个大才,为师在兵道之上的造诣,不会比他更高。前往并州先远离中原纷争,这是个很好的选择。其余的细节,你就多多与文和商量吧。”

这番话说了等于没说,董瑜倒是无所谓,这样反而更好,只要不是具备建设性的意见,他也不希望身边的人拿出不同的方略来影响北上的决议。

士孙瑞笑着道:“吾观文和离开之时,身后一直都有甲士跟随,这是为何?”

董瑜闻言苦笑,他当然不可能拿那套保护贾诩安全的话来糊弄师傅,于是就将怎么威胁贾诩为自己所用的合盘托出。

却不料,士孙瑞闻言大笑起来,随后挥手道:“徒儿大可不必如此了,将文和身边的甲士撤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