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桂和莫珺的耐心劝说下,小武的父母终于被说服,同意一同前往那遥远的藏地。两人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便仔细安排妥当,提前谋划着明年春末的行程。他们将小武的父母也纳入计划之中,从人员的安排到车辆的调配,从药材的准备到食宿的打点,再到行程的规划,事无巨细,一一罗列。既要确保众人安全抵达,又要保证药材顺利交接,更要照顾好小武的父母,不能让他们在路途中过于劳累,因此必须提前出发,为一切留出充裕的时间。小桂和莫珺反复查看计划,确认无误后,才终于放下心来。
虽距离出发尚有数月之久,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前多吉来信提及,藏地匮乏手艺精湛的匠人,诸如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山药、小武等汉人久居藏地,早已习惯了家乡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皆盼能保留故土的习俗。然而,藏地之人虽淳朴善良,却不擅长建造汉地风格的房屋,也难以制作汉地的农具,像锄头、犁等。他们虽能种植粮食,却因缺乏石磨、石碾,无法自行加工,只能在采买药材时,顺便带回一些米面。
因此,此次前往藏地,还需招募一批匠人同行。招募告示张贴于闹市,言明这些匠人将作为女子医馆的后勤人员,每月皆有银两发放,具体工作需听从医馆安排,食宿皆有保障。若途中有人不堪劳顿,也可随队伍返回,绝无勉强。
告示张贴于闹市,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观望。有人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为那每月的银两所动;更多人却面露犹豫,藏地荒凉贫瘠,风沙漫天,苦寒难耐,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去受这等罪呢?这份钱虽诱人,可路途艰险,劳苦奔波,实在不好挣。于是,告示贴出去好几天,却无人前来应招。风吹过,那张纸在风中微微颤抖,仿佛也在为这无人问津的局面而叹息。
小桂和莫珺见此情形,心知仅靠这闹市的繁华之地,难以招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他们又派人深入山林,到那些偏远的山村去张贴告示。山里人生活贫困,却个个能吃苦耐劳。若是真有哪家为生计所困,渴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或许会有人愿意冒这个险,去挣这份辛苦钱。
又过了一个月,终于有人前来应招。这几个人大多是山里来的汉子,皮肤黝黑,双手粗糙,一看便是久经风霜之人。莫珺将他们带到医馆后院,准备现场考核。后院早已备好了各种工具和材料,只待这些匠人施展身手。
“你们各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吧。”莫珺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
众人闻言,纷纷拿起工具,开始忙碌起来。铁匠挥动着大锤,火光四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后院回响;木匠则拿起锯子,锯木声沙沙作响,不一会儿,一块块木料便被切割成型;泥瓦匠则和着泥巴,手法熟练地砌起砖来。他们个个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仿佛在用双手书写自己的未来。
两个时辰过去,莫珺仔细查看了他们的作品,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铁匠打出的镰刀锋利无比,木匠制作的木凳坚固耐用,泥瓦匠砌的砖墙平整美观,每个人都展示出了自己的本事。
莫珺又与他们一一交谈,确认他们前来应招的想法和目的。这些人大多是为了给家人挣一份更好的生活,眼神中带着坚毅和渴望。莫珺确定没有问题后,才让人给他们分配了宿舍。
“你们把契约签一下,先在医馆干几个月,熟悉一下环境,准备一下。到了时间,我们便一起去藏地。”莫珺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鼓励。
众人听了,脸上露出感激的神情,纷纷点头答应。他们知道,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去那遥远的藏地,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和家人挣出一片新天地。
到了吃晚饭的时辰,几位新来的匠人被叫出宿舍,一同前往饭堂。他们脚步迟疑地走进饭堂,愣愣地望着递过来的托盘。那托盘里,满满当当地堆着肉菜,还有一碗碗白花花的大米饭,香气扑鼻而来。众人一时竟忘记了开口说话,眼中满是惊讶与不敢置信。
“我们能吃这么好的饭?”一位新来的匠人小心翼翼地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
“吃吧!放心,在咱们女子医馆,饭管够你吃饱。吃饱了才能有力气干活儿。”旁边一位老匠人笑着回答,语气中透着一股亲切。
饭堂里,穿着不同服饰的人们坐在一排排的桌子前,有的边吃边聊,笑声朗朗;有的则沉默不语,埋头干饭。几位新来的匠人彼此对视一眼,闻到饭菜的香味,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毫不犹豫地拿起筷子,大口吃了起来。
“真香啊!”一位匠人忍不住感叹道。
“不用着急吃,那边还有汤,可以自己过去盛。吃不饱可以过去再添饭菜的。”旁边有人善意地提醒。
几人听了,眼睛再次湿润了,心中满是感激。“好,好,谢谢老哥告知!”几人连忙作揖,表达谢意。
“咱们可真是遇到好东家了!”一位匠人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哽咽。
“对啊!没想到这医馆这么好!对人也都很和善。”另一位匠人附和道。
“咱们要好好报答东家,好好干活儿!”一位年纪稍长的匠人说道,语气坚定。
“对!”“对!”众人纷纷点头,心中满是感动。
吃过晚饭,有人给他们送来了衣服。“这是这里统一的工服,你们等下去浴房洗浴后,换上。今晚好好休息,明日自然有人给你们安排活儿。”送衣服的人微笑着说道。
几人接过衣服,轻轻抚摸着上好的布料,心中再次涌起一股暖流。即使是工服,也比他们平日在家穿的要好上许多。几人洗漱后换上新衣服,瞬间觉得自己精神了许多,仿佛身上也多了几分底气,干劲儿十足!
“咱们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东家的恩情。”一位匠人说道。
“那是自然!咱们要让东家看看,咱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另一位匠人回应道。
众人相视一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女子医馆好好干,用自己的双手回报这份温暖与关怀。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医馆的庭院中,几位新来的匠人早早便被招呼去干活儿。他们背上各自的工具包,各自奔赴不同的岗位。
木匠被带到了一处厢房,那里门窗斑驳,桌椅也有些破损。老匠人带着他,一层层走过去,逐一查看需要修缮的地方。他们轻手轻脚地穿梭在各个房间,生怕惊扰了正在休息的病患。老匠人一边示范,一边叮嘱:“这活儿要细致,不能马虎。有些地方可以先量好尺寸,回木工房慢慢做,做好了再拿回来安装。动作要轻,声音尽量小些,别打扰了病人。”新来的木匠频频点头,认真记下这些要求,眼神中透着一丝敬畏和感激。
泥瓦匠则被带到了一处漏雨的房顶。他扛着木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爬下,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老匠人跟在他身后,一边指导一边提醒:“这房顶修缮要格外注意,若是在室外干活儿,室内有病患,要提前告知一声,别吓到他们。在室内干活时,更要小心,别伤到病患。实在避不开的地方,也要尽量轻手轻脚。”泥瓦匠听了,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出一丝差错。
铁匠的工作则是在医馆的后院。他被安排和一位大夫一起,坐在桌前,面前铺满了图纸和设计图。大夫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详细地描述着他需要的手术工具。“这工具要结实,又要趁手,不能有丝毫差错。”大夫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严肃。铁匠虽然从未做过这样的精细活儿,但他知道,这关乎病人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认真地听着大夫的描述,反复询问细节,直到完全明白为止。
随后,铁匠来到打铁炉前,开始了他的工作。他用力挥动着大锤,钳子夹着烧得通红的铁块,在火光中闪烁。每一次捶打,都凝聚着他的专注与认真。他深知,这手术工具不仅要结实,还要好用,更要符合大夫的要求。他反复锻造,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但他毫不在意,只一心想着把这活儿干好。
几位匠人虽然岗位不同,但心中都有着同样的信念:在这里,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更是为医馆的病人提供一份保障。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小小的天地增添一份温暖与安宁。
莫珺坐在医馆的内厅,手中捧着一份厚厚的汇报文书,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新来的匠人们都很努力,他们深知这份工作的不易,却毫无怨言,一心扑在手头的活计上。莫珺深知,认真工作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光发热。他心中暗自盘算,等这些匠人们适应了三天,便安排他们轮流值班,如此一来,即便遇到夜里的紧急情况,也能有人及时出手相助。
匠人们原本以为,自己的职责仅限于白天的劳作,哪里知道还要值守夜班。消息传来,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这,咋还需要我们值夜?是防着有坏人来吗?”一位新来的匠人忍不住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忐忑。
“不是的。”管事的人耐心解释道,“你们只需要在值夜的时候守在工坊里。万一大夫们忙得不可开交,忽然哪里坏了,出了故障,需要紧急修理,就必须有人立刻上去。否则,耽搁了救人,那可就麻烦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值夜后,第二天可以休沐一天。你们想回家看看也是可以的,但过了休沐,就必须按时回到医馆。”
“明白了。”几人听了,心中虽有些意外,但很快便释然了。一想到休沐的时候可以回家,他们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意。“那我们愿意轮值夜的。”一位匠人率先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坚定。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他们深知,如果不轮值守夜,就要一个月才休沐一天,实在是不够。而如今,轮值守夜,既能为医馆出力,又能多些时间回家,何乐而不为呢?
“好,那你们就安心轮值吧。”管事的人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离去。
几位匠人站在原地,心中满是感激。他们知道,这女子医馆不仅给了他们一份生计,更给了他们一份温暖与关怀。在这里,他们不再是漂泊的游子,而是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家。他们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负这份信任。
夜幕降临,医馆的灯火渐渐亮起。几位值夜的匠人坐在工坊里,虽然有些疲惫,但心中却格外踏实。他们知道,自己的坚守,或许能为某个急需救治的病人争取到一线生机。这份责任感,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