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滨 作品

第360章 远行之前

在女子医馆,匠人们的生活并非仅仅是日常的修缮与劳作,他们也常常会参与到一些特殊的任务中,这些任务往往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冬日来临,寒风凛冽,医馆的门窗需要增添保暖的设施。匠人们纷纷忙碌起来,他们要为每一扇门挂上厚厚的棉被帘子。医馆的房间众多,需要挂帘子的地方也多,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木匠们负责搭建支架,泥瓦匠们帮忙固定,铁匠们则制作挂钩和扣环。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尽管寒风刺骨,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热忱与专注。每一扇门都挂上了厚厚的棉被帘子,仿佛为医馆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也守护着每一位病患的安宁。

逢年过节,医馆也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匠人们会一起动手,张灯结彩,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喜庆的对联。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但在这一刻,他们的心却紧紧相连。他们用双手为医馆增添了一份温暖与祥和,也让那些因病留在此处的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悦。

下大雪的时候,整个医馆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全医馆的人都会拿着各种工具出来扫雪。匠人们也不例外,他们拿起铁锹、扫帚,清扫出一条条通往医馆各处的道路。他们不为别的,只是希望来看诊的病患不会在门口摔倒,能够安全地走进医馆,得到及时的救治。雪花纷飞,落在他们的肩头、帽檐,但他们毫不在意,只一心想着为他人提供便利。

最让人动容的,是遇到火灾的时候。每当衙役们和百姓们送来的伤患过多,医馆便成了一个忙碌的战场。此时,匠人们也会被调集过来帮忙。有人专门负责分诊,这些匠人们则会听从安排,将伤患送到不同的房间、手术室、急救室,或者等候大夫来救治。他们或许没有大夫的医术,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伤患们提供了一份温暖与支持。他们小心翼翼地搬运着伤患,生怕给他们的伤口带来一丝疼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匠人们在这些时刻,常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与荣幸。他们知道自己虽然只是普通的匠人,但在这里,他们也能为救人尽一份自己的力。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温暖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医馆的安宁,也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时光流转,岁月在女子医馆的屋檐下悄然流淌。日子久了,匠人们越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之中。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温暖,而这份温暖也在回馈着每一个人。

他们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互相帮忙,乐在其中。有时候,木匠会为饭堂修缮桌椅,或者打造新的蒸笼屉。这些活儿虽小,却关乎着饭堂的日常运转。饭堂的厨子们也从不吝啬自己的心意,他们会在忙碌之余,单独给匠人们准备一些私藏的小灶饭食,或许是几块香喷喷的酱肉,或许是几碟精致的小菜,甚至还有他们家乡的特色美食。这些食物虽简单,却满载着厨子们的关怀与情谊,让匠人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而匠人们在干活时,偶尔也会不小心受伤。或许是铁匠在打铁时被飞溅的火星烫伤,或许是泥瓦匠在修缮房顶时不慎划破了手。每当这时,他们便会直接走进大夫们的房间,讨些伤药。大夫们也从不推辞,他们会耐心地查看伤口,然后轻声安慰:“别担心,这伤不重,我给你处理一下就好。”说着,便拿出药箱,小心翼翼地为他们清洗伤口、上药、包扎。

有时候,伤势稍重一些,大夫们便会直接命令他们躺到床上休息,亲自为他们处理伤口、换药。匠人们躺在病床上,看着大夫们专注而温柔的动作,心中满是感激。他们知道,这里的大夫不仅医术高明,更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在这里,他们从不觉得自己是外人,而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有一次,新来的木匠小李在修缮门窗时不慎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扭伤了脚踝。他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来到大夫的房间。大夫见状,立刻让他躺到床上,一边查看伤势,一边轻声责备:“怎么这么不小心?以后干活儿要小心些。”小李低着头,满脸愧疚。大夫却只是笑了笑,转身去准备药膏和绷带。片刻后,大夫轻手轻脚地为他敷上药膏,仔细地缠上绷带,还特地叮嘱他:“这几天别下地,好好休息。”

小李躺在病床上,看着大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自己在家乡时,受伤后只能自己忍着疼痛,勉强处理伤口。而在这里,他却得到了如此贴心的照顾。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份恩情,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大家庭贡献更多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匠人们在这个大家庭中越发感到温暖与安心。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医馆的日常运转添砖加瓦;而医馆的每一个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他们。在这里,没有陌生与隔阂,只有温暖与情谊。

而这些匠人的家人们,也随着他们一同沐浴在这份温暖之中,仿佛沾染了医馆的福泽,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有的匠人家属,自己身体有病,却一直忍着,不舍得花钱去治疗。他们习惯了默默承受,将有限的银子省下来,用于家庭的其他开销。然而,自从匠人们来到女子医馆,情况便有了转机。匠人们带着家人走进医馆,找到大夫说明情况。大夫们一听,知道这是自己人,便格外照顾,就像对待匠人们一样,细心地为他们诊治。他们耐心地询问病情,仔细地把脉、查看伤口,然后开出合适的药方。匠人们的家人在医馆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身体逐渐好转,脸上也重新绽放出健康的光彩。他们心中满是感激,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医馆的关怀,也离不开匠人们的努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匠人家的孩子,在随父母来医馆后,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种子。他们在医馆的耳濡目染之下,看到大夫们妙手回春,看到病患们康复后的笑容,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将来也要好好学习医术,像这些大夫一样,治病救人。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开始努力学习,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医馆的一员,传承这份温暖与仁爱。

老匠人看到孩子的志向,心中满是欣慰与骄傲,眼泪都忍不住流了出来。他们拍着孩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若是你将来真的能学好,入了女子医馆,那就是咱家祖坟冒青烟了。”话语间,带着几分庄重,几分期许。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孩子的梦想,更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医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希望,一种能够改变命运的力量。

半年多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离别的日子悄然而至,空气里弥漫着一丝不舍与期待。准备前往藏地医馆的人们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各种物资堆积如山,足足装满了十几辆大车。除了物资车,还有载着人员的马车,又是一长串。这些车辆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气势恢宏。车队缓缓启动,朝着西城门的方向驶去,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咯吱”声,仿佛在诉说着这次远行的庄重与严肃。

出了西门,车队踏上宽阔的官道。如今的大夏国,国泰民安,治理有方,各地几乎听不到劫匪作乱的消息。因为只要踏实肯干,人人都能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所以,这次远行并不需要特别请镖局保护。车队中,许多人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功夫底子。他们将刀枪藏在车板下面,以备不时之需。一旦遇到危险,只需片刻,这些武器就能被迅速抽出,化作守护众人安全的利刃。

然而,最令人安心的并非这些武器,而是车队中众人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的精气神。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共同的目标汇聚在一起,彼此之间早已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他们不好哄骗,心思淳朴,却也精明。一路上,无论是遇到崎岖的山路,还是复杂的路况,大家总是互相照顾、互相扶持。年轻力壮的汉子们主动帮年长的匠人搬运重物,经验丰富的老者则耐心地为新手传授经验。车队中,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那是团结的力量,是温暖人心的烟火气。

车队在官道上缓缓前行,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阳光洒在车篷上,为这浩浩荡荡的队伍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他们心中虽有对未知旅途的忐忑,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前方的藏地或许遥远而陌生,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彼此间有这份团结与温暖,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

这是一场充满希望的远行,也是一次温暖人心的旅程。车队在大夏国的广袤大地上缓缓行进,宛如一条流动的温暖长河,向着远方的藏地,向着未知的未来,坚定地奔涌而去。